第一次造訪維也納,時在九月初秋。「終於來到音樂之都的維也納!」這是我們從機場巴士將行李扛下車當時,內子所發出的感歎之語。維也納可說是音樂人的麥加,專攻樂團指揮的內子,後來第二次曾獨自飛到這個音樂之都「取經」,拜在指揮名家奧斯特瑞希爾(Karl sterreicher)門下。
說維也納是音樂之都,在親自叩訪這座音樂「聖城」之後,的確是「百聞不如一見」。這裡到處都是古典音樂的痕跡,音樂大師走過的足跡無處不在,就說碧草如茵的中央公墓吧,入口穿越第二道門約百米處,貝多芬、舒伯特、約翰‧史特勞思、布拉姆斯、約瑟夫‧史特勞斯……依序躺在墳墓中安息。走進沿維也納河而建的市立公園東南方一處綠蔭下,便可以瞧見一座漆成金色的正拉著小提琴的約翰‧史特勞斯雕像;遊客最喜歡聚在此地拍照留念。公園內還可以找到布魯克納與舒伯特的塑像。
走出公園南邊,貝多芬廣場上則有一座貝多芬塑像。除此之外,沿著散步的街道,你還可以找到貝多芬、莫札特、海頓、舒伯特、史特勞斯等人的紀念館。我們後來第二趟再度造訪時,便去過貝多芬紀念館。那次順道拜訪在環狀大道(Ring)對面的維也納大學時,不意在校園的中庭迴廊內,內子找到布魯克納的塑像,而我也瞧見卡爾‧巴柏(Karl Popper)的頭像。維也納大學的中庭迴廊,四周矗立著該校傑出校友的各式雕像,確實是別開生面。
不僅走在街頭巷尾時不時就有音樂大師的塑像來跟你招呼,就連我們搭環線電車(繞著環狀大道行駛,是市中心的最主要交通工具)在國家歌劇院站下,順著凱倫多納路(Karntner)到聖史蒂芬教堂的路途上,也遇上戴著頭套、身著古典服裝的兜售人員,向遊客推銷當晚演出的歌劇或音樂會門票。詢問之下,音樂會的門票有點貴,我們便逕直往史蒂芬教堂參觀。
事實上,這時維也納音樂會的檔期已經接近尾聲,從九月開始至翌年的六月則是歌劇上演的檔期,內子想聽音樂會恐怕「時不我予」。偏巧在隔天我們造訪哈布斯堡王朝的夏宮森布倫宮時,又在宮殿前的廣場上,碰到同樣的兜售人員,這回竟讓我們趕上夏季最後一場音樂會,而且曲目是由巴倫波音指揮維也納愛樂交響樂團演出,演出地點更是我們此行想要一探究竟的樂友協會的音樂廳(Musikverein),可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這個金色的音樂廳是維也納愛樂的駐在所,端的是美輪美奐又古色古香。
怎料到以不到台幣二百元買到的這張廉價票,竟是一張位在三樓後上方的站票,到了現場才讓我們大呼意外。偌大的三樓站位,還真擠滿了形形色色的觀眾,但幾乎都是觀光客(而且背包客居多,因為不少人身穿牛仔褲,當地市民自然不會以這樣的穿著入廳);在曲目進行沒多久後,幾乎所有的人都席地而坐酖酖當然也包括我和內子在內。在著名音樂廳整場席地而坐聆曲,直至今天都是我生平唯一的一次難忘經驗。
(本專欄每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