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宣布的「齊一公私立高中職學費方案」,日前因為政府財政困窘新增「排富條款」,因政策大轉彎,造成已免試錄取私立高中職學生家庭的困擾;類似的狀況也發生在國中小免費營養午餐,同樣因財政的問題,目前只有九月到十二月的經費有著落。
如果觀察近兩、三年來台灣教育政策的走向,就能發現教育部像似童話故事《放羊的孩子》裡高喊羊來了的小孩,只是在現實生活中,民眾得因誤信政府而「落入狼口」。
教育政策能否落實,與經費充足與否有密不可分關係,沒有穩固經費支撐的教育政策,就如同芭樂票,可能跳票,而一再跳票的教育政策,最終受衝擊的是政府公信力。
人人都希望享有優質而免費的教育,但政府不能因要滿足人民的渴求而炒短線、畫大餅,必須確定政策的可行性、制定配套措施,及相關經費都無虞後才公布,尤其教育政策動輒影響數十、數百萬人,不可不慎。
目前政府已成立「教育研究院」,實在不應讓它成為虛設單位,若教育研究院能有實權,除了可找出政策的缺失,相信也可確認經費的來源是否充足,並可預估執行的困難與阻力。
如果能透過這樣的標準作業程序(SOP)制定教育政策,而非想到什麼就做什麼,或總統、閣揆等教育部直屬長官講了什麼就拚命推動,政府教育政策的公信力會高一些,學子才能真正受益。
李悅(南縣學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