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學校遇見同事體貼地問道:「什麼時候開始賣粽子 ?」
我總會很開心地回答:「六月初有五十種粽子,讓您慢慢挑喔!」
用網路幫社區推銷粽子,東華的師生一起合力「團購」,協助社區產業成長,集資幫助社區電腦教室的活動,一辦就是三年了,已經成為大夥的一種默契了。
故事要從從前年說起,在開辦數位機會中心時,我們就希望透過和社區微型產業整合,讓每個社區找到一條經濟自主的道路,既協助社區的產品走出去,又同時能累積基金,好因應三、五年以後,電腦教室要汰舊換新,以及找到管理人力的薪水。
當時我在網路上聽見《世界是平的》作者Thomas Friedman的一場演講,受到其中一個故事深深的啟發。他說,HP認養了一個印度村莊和產業,先花了六個月研究,發現這個村莊很需要攝影與沖印照片的商店,於是他們把數位相機與相片印表機帶到這個村莊,並教導婦女團體經營,短短一年過去,這個小相館很受歡迎,顯然是一門賺錢的生意。就在這個時候HP的工作人員出現了,他們說:「太好了,你們有了賺錢的生意,把相機還給我們吧!」婦女們說:「這是什麼意思?我們的生意正好啊!」
HP的工作人員說:「如果你們可以提出經營計畫,以及租金與耗材的成本規畫,就可以保有這套設備。」很快的,這群聰明的婦女成功提出企畫,繼續經營照相館。
如果希望在社區裡尋求一種永續發展的可能,而不是一直爭取經費,製造政府關心偏鄉的假象。我們從HP身上學到的功課是,不要帶著數位科技走進社區,對民眾說;「你們需要電子商務、數位課程!」而是和社區的民眾、商家一起坐下來,談話與傾聽,找出符合社區民眾生活的解決方案。我們經過多次的座談與訪視,發現社區民眾不一定要電子商務,因為產量不足、金流和物流的管道很難那麼快建立。於是我們突發奇想,在大學裡辦個團購?讓有消費力的大學城認識社區?於是在每年端午節前夕,就協調社區的商家來分享私房的粽子。
從第一年,一個社區參加試賣。到今年有西寶、花蓮市、吉安、壽豐、鳳林與瑞穗等六個數位機會中心,總共推出近五十種社區風味粽,讓師生現場品嘗與購買,也接受宅配訂購。這個名為「粽谷風情」的活動在網路一推出,就造成轟動,鳳林鎮推出的五十元套餐,限量一百組,不到三天就搶購一空。現場的品嘗與義賣,更在一個中午,銷售一空,社區媽媽都開心的打道回府。
看準校園團購潛力,我們還協助社區店家設計DM與團購單,讓師生可以利用方便的網路與宅配,從網路品嘗到「粽」谷風情。消費者同時在作善事,店家會把收入部分盈餘,捐贈給數位機會中心的專戶,作為幫助偏鄉老人與小孩學習電腦的公益基金,真是一舉兩得。
(本專欄每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