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音樂大師》 交響曲巨人馬勒

文圖/高談文化‧華滋出版 |2010.06.04
911觀看次
字級

古斯塔夫‧馬勒(1860-1911)誕生於波希米亞一個猶太家庭,是一位自小承載著悲痛的音樂家。交響曲與歌曲是馬勒音樂創作的兩大類型,而其中又屬交響曲最能傳達出馬勒一生的思想、經歷與感情。

包容一切的交響曲

從馬勒的《第一號交響曲》到《第十號交響曲》,這期間跨越了二十多年的歲月。1888年,馬勒以六周的時間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亦稱為《巨人交響曲》,此標題源自尚‧保羅(Jean Paul)的小說《巨人》(The Titan),這部作品帶有非常濃厚的自傳性色彩。

《第二號交響曲》歷經漫長創作期,規模龐大,在管弦樂的編制上做了非常重大突破,不但有大型管弦樂隊,更加入了女聲及合唱,曲式也由四個樂章擴充到五個樂章。

《第五號交響曲》中的第四樂章,是電影《威尼斯之死》(Death in Venice)的著名配樂,也是馬勒最廣為人知的音樂片段。1971年義大利導演維斯康提(Visconti)將小說《威尼斯之死》翻拍成電影,而該小說正是讚頌馬勒的德國小說家托馬斯‧曼所著,他在馬勒過世之後,以馬勒孤高狂熱的個性為典型,塑造出這部小說的主角奧森巴哈。

第八號交響曲

———《千人交響曲》

由副標題即可想見這支交響曲的氣勢有多麼震撼磅礡了!事實上,如果沒有一個夠大的舞台,根本容不下一千三百多個演出者!當時標準編制的樂團,已無法演奏出馬勒奔騰的思緒。在馬勒充滿革命性的手法下,這首《千人交響曲》終於誕生!馬勒曾說:「這部作品,是我寫過的最龐大的樂曲,無論在內容或形式上,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這種聲音就像是太陽運行在宇宙中所發出的巨響!」「我過去所寫的交響曲,只不過是這部樂曲的序曲罷了,現在你們聽到的是真正歌頌生命的光榮樂章!」

另一個創作世界———歌曲集

馬勒的歌曲與交響曲具有緊密的關係,這兩種音樂的創作形式,就像是一本日記與一部畫冊,都忠實記載著他密密麻麻的哲思。

《悼亡兒之歌》是根據劉凱特所寫的〈悼亡兒〉詩篇而譜曲,1904年完成,傳達出人類對於絕望、孤單、悲慟的領悟。1907年,馬勒的長女夭亡,《悼亡兒之歌》成了真正的哀歌,幾乎就在同時,妻子艾瑪也病倒了,馬勒則被宣告心臟衰弱!

已經嗅到死亡霉味的馬勒,轉而將心靈寄託於大自然。從中國的詩篇中,馬勒洞徹大地萬物合一的哲理,促使他寫下了又一首的曠世傑作———《大地之歌》。

馬勒的精神信仰是不屬於上帝的,他深信尼采的《上帝已死》,在讀了《中國之笛》(中國古詩的德文譯本)後,更體悟到生與死不過是自然的造化。他自詩集中選出七首,寫成《大地之歌》,副標題訂為「寫給一個男高音、一個女低音與管弦樂團的交響曲」,因此《大地之歌》雖屬於交響曲,但在本質上更是歌曲與交響曲的完美結合。

在浪漫樂派的潮流裡,《大地之歌》無疑是歌曲交響化的極致之作,它是音樂與存在哲學的交融,更是西方音樂與東方文化的融合。整首曲子有喜有悲,但更充滿了超越喜悲、將生命放逐於自然大地的豁達。

開啟未來的世界

馬勒的音樂就是他個人的思想史,是一塊染繪了繽紛情緒的畫布。他用音符畫出了生命的悸動、在黑暗中旋轉的孤獨、愛情的甜美、無邊無盡的痛苦,還有在死前對自然永恆的追尋。他總結了浪漫樂派後期的音樂形式,將浪漫樂派帶到了最高峰的境界,更引領出20世紀的複音音樂與無調性音樂。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