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府城體育公園邊的竹溪畔繁花盛開,粉紅的羊蹄甲花、橘色木棉、金黃璀璨的風鈴木,沿著竹溪畔錯落開展。一路行來,來到吊橋後方的竹溪寺。
竹溪寺是台南有名的古寺,歷史可追溯至西元一六六一年,也可能是全台灣最古老的佛寺。典籍記載,當年竹溪畔竹林茂密,乾淨溪水流經,環境清雅適於修行,所以建寺在此。
在歲月的更迭中,小寺多次修繕闢建,風貌已大不相同,現在的主建築風格是中西合璧,白牆上有西式落地窗的現代感,但綠色琉璃瓦屋頂仍為華麗宮殿式建築,整體有齊整巍峨的氣勢,保持著東方廟宇的元素。
學生時代常到附近遊玩或寫生,對這裡一點也不陌生,但因為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到訪,所以也發現了這裡的轉變。山門的位置已改至更闊廣的區域,雖然少了紅磚山門一階階走踏、濃蔭之間雀鳥輕唱相伴的美好氛圍,但新的山門就位在大馬路邊,站在寺前階梯上,廣闊的廣場盡收眼底,一種舒暢快意頓時冉生。
踏進寺院門口,一尊大彌勒佛石像佇立中央,讓人感染了愉悅的好心情。進到院裡,處處都可看到傳承下來的物品,像暮鼓、晨鐘,厚厚灰樸的醺色透著歲月的痕跡。牌匾、賽錢箱的樣式有著和這個時代不一樣的身影。
尤其喜歡柱上一些跟禪寺有關的對聯,像「慈雲煥彩光瀛島、勝地鐘靈翠竹溪」,還有「竹裏般若花開香滿大千世界、西邊菩提樹長影遮百億人天」,腦中也浮上古早時光大家坐在竹蔭下,讀經討論的畫面,清澈溪水潺潺,娑婆竹葉唱著的輕歌,暮鼓晨鐘輕禱,何等明媚雅樸。
時光推演,小寺成了巍峨大寺,除了佛像的殿落,後殿的觀音殿左右也羅列了十八羅漢,旁也祭祀媽祖和關帝神像,依然保有佛門清幽,但更貼近於台灣民眾多元化的思想。時非假日,大殿裡只一尼師坐在椅上念著經咒,幾位師父整理著外頭的花草,空氣裡只有陣陣悅耳的鳥鳴。
參拜了一下就走往殿後羊蹄甲林,粉紅色的羊蹄甲花正繽紛,把沉靜的古寺,染上幾抹煥發氣息。
離開時,從還未完全建繪完成的水泥山門走出,一排菩提樹的枝葉在風裡搖曳,有些葉已枯凋,有些枝頭已冒出新綠,襯在藍天之下。再過些時候就會新綠滿枝頭吧,到時候一定要再走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