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小六的泉安在升國中前,能有一個豐富、有趣、充滿回憶的暑期生活,泉安媽媽最近開始注意暑期夏令營的訊息,準備送給孩子一份升上國中前的禮物。恰巧,泉安的資優班老師,也同時提供了幾個知性營隊給媽媽,並願意主動幫泉安做推薦,讓他能進入專為資優生規畫的語文和科學營隊活動。
泉安媽媽擔心名額有限,很快就把報名表填好請他帶到學校,然而,因為一張報名表,泉安與老師之間,竟然發生了一連串的誤會與衝突事件。
在電話中,泉安媽媽聽學校老師說,當老師請泉安交出報名表時,泉安卻回答:「為什麼我要交給妳。」由於在這之前,泉安已經有資格代表學校到香港去參加活動,老師擔心他出國時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便事先與他溝通:「你如果想要去香港,就要答應聽我的話,否則我怎麼敢帶你去?」然而,當下泉安卻回答:「我不承諾自己做不到的事情。」這樣的回答,真的讓老師的心情跌到谷底。
泉安接二連三在學校出現類似的狀況,甚至連班上兩位同學與老師協調好換座位,泉安都可以憤憤的生氣說:「為什麼他們可以換座位,而且竟然沒有經過我的同意。」這些狀況,讓原本個性溫和的老師,開始出現微詞;相對的,泉安心裡因為老師的不諒解,也對老師充滿敵意。
為此,老師與泉安媽媽做了幾次溝通,他們都意識到,近半年來,泉安可能開始步入青少年階段,自我意識表現強烈,因而經常忽略了身旁人的感受,這不管對泉安的人際溝通和互動,都出現了許多障礙。為了了解泉安近來的問題,泉安媽媽花了很長的時間思考,並決定與孩子進行一次徹底且深度的對話。
透過親子間的一問一答,泉安媽媽才了解,原來這些日子以來,泉安根本無法真正理解老師生氣的原因;相對的,老師的反應也讓他感到生氣,因為他覺得老師只告訴他,他錯了,並沒有把他的錯誤指出來。
泉安媽媽發現,其實孩子對事情有自己的解讀,只是他經常陷入自己的思緒中,說話又過於直接,例如:他認為媽媽只有把報名表交給他,並沒有說要給老師,所以當老師跟他要報名表時,他不知道到底是要給老師還是要帶回家給媽媽;此外,他也忘了自己到底是如何回話,才讓老師如此受傷。
幾年前,有一份「青少年人際溝通與聯繫研究」,研究發現,五成青少年表示,與家人或朋友缺乏良好的溝通關係。他們與家人、朋友的聯繫,主要受「個人表達能力」及「以自我中心的態度來聆聽別人」有關;由於缺少同理心(Empathy),不懂「從對方觀點理解事情」,或者「當有不同意見提出,會打斷對方說話」、「只顧自己說話而忽略對方的表情和反應」等原因,造成了青少年的人際溝通不良。
對於此階段青少年,專家也建議,與孩子的溝通應該從「良好的親子互動」做起,父母除了要傾聽他們說話,幫助他們解讀並釐清問題所在,還要尊重他們的想法,給予信心,並提供正向的建議與示範。此外,安排孩子參與義工團體,讓他們透過付出與協助,產生同理心。當孩子體會到「施與受」、「感恩與回饋」後,將可以幫助他們在人際互動上,較順利的度過青少年狂妄且自我意識高漲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