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體報導,一名六歲大女童,左鼻孔流出又濃又臭的鼻涕,持續達數周之久。醫師檢查發現,是「鼻後孔閉鎖」將鼻腔後端堵塞,鼻涕無法向後流才導致此現象。
這則新聞令筆者想到「鼻塞」問題。許多人都有鼻塞的經驗,但未必會有長期鼻塞困擾。通常只有在感冒期間才有短暫鼻塞,但若無感冒時,鼻腔也有堵塞感、呼吸不暢通的情況,則可能有潛在問題。
從解剖學來看,鼻腔只有前鼻孔與後鼻孔兩個出入口,吸氣時空氣進入鼻孔的速度高達每秒三點三公尺,一秒鐘流過去的氣流量可達到二百西西;如此高的速度,使空氣從前鼻孔到後鼻孔只需零點一五秒。
平常呼吸的空氣溫度與溼度,皆低於肺部空氣,外界二十幾度的空氣須調整至三十七度,才能讓肺部正常運作。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要將外界偏低的氣溫加熱至接近體溫,顯見鼻腔具有很高的工作負荷量。
鼻腔內有三個狹窄的區域構成閥部,是氣流進入時阻力最高的地方。其中,最前端也是最重要的是「鼻前庭閥」。鼻閥的生理作用是要減少空氣進入呼吸道的速度,使外界進來的冷空氣,產生溫度與濕度增加的效果。除了鼻閥增加阻力效果外,鼻腔與鼻竇黏膜也負責將空氣加溫、加濕的任務。
冬季冷空氣進來時,鼻黏膜為了擴大接觸面積,以執行加溫、加濕功能,須迅速充血膨脹,此時就易感到鼻塞。反之,夏季外界氣溫較高,鼻黏膜不需很大的接觸面積,即可將吸入空氣加熱到適當溫度,因此夏季較不會鼻塞。
西方人鼻子較高,鼻閥區構造不像東方人呈寬扁形,而是高窄形,雖然鼻子高挺,但鼻閥區的阻力不見得小於東方人,因此,西方人鼻塞問題也不少。
鼻子不好的人,常會有挖鼻子或搓鼻子的習慣,長期下來易導致鼻前庭發炎,鼻孔開口附近的皮膚輕則紅腫,重則結痂,堵塞鼻孔前端,結果與鼻閥異常差不多,也易導致鼻塞。
鼻黏膜是一種類似海綿體的組織,正常情況下只有單邊暢通。兩邊輪流鼻塞是正常生理現象,叫做「鼻循環」;大約三十分鐘至三個小時循環一次。正常人雖有這種鼻循環,但並不會感到鼻塞,鼻子有病者才會感覺到兩邊交替鼻塞的現象。
我們要注意的是,鼻塞是一種症狀而非疾病,某些地方出問題才會導致鼻塞;因此,要找到病因對症治療才能治癒。常見病因有過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炎、鼻竇炎、鼻中膈彎曲合併慢性肥厚性鼻炎、鼻腔腫瘤與鼻咽癌等。
「鼻後孔閉鎖」是種先天性疾病,發生率約五千分之一,女童發生率較高,原因不明。雙側的鼻後孔閉鎖通常在嬰兒出生時會被發現,因新生兒的本能只會經由鼻孔呼吸,用嘴巴呼吸須至四個月左右才學會。雙側鼻後孔閉鎖若處理不當,可能危及新生兒生命。
媒體報導的孩童是單側鼻後孔閉鎖,這種病患經常會有單側流鼻涕的現象,此外,引發單側流鼻涕的還有異物、腫瘤等問題,可透過內視鏡檢查。
(本文作者為景升聯合診所院長、耳鼻喉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