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當孩童白天過動、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睡眠出問題。醫師表示,孩童可能因生理構造等問題,而引發睡眠呼吸中止症,家長應警覺。
台大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李佩玲指出,小朋友多半是因為生理構造,例如扁桃腺鼻咽部過於肥厚,或是過敏性鼻炎,引起睡眠呼吸中止症。
因孩童睡不夠不會抱怨,因此家長常會忽略,也不知家中小孩可能會有睡眠障礙,只覺得孩子為何白天極易過動,或注意力不集中、成績退步;晚上則出現打鼾、磨牙、夢遊等症狀。
她說,一位十歲女童,夜裡睡覺常翻來覆去,呼吸顯得很困難,胸部上下起伏很大,感冒時特別嚴重,睡醒後脾氣也很暴躁。檢查後發現,孩子因為先天臉型下巴內縮,所以呼吸道塌陷只剩下一條線,引起睡眠呼吸中止症。
李佩玲表示,嬰幼兒因呼吸道狹窄,會打鼾很正常,但若到了學齡前,約五、六歲時,仍然持續打鼾,家長就須警覺可能有睡眠障礙。同時,學齡前幼兒每天需九至十小時的睡眠,晚間九點前應上床,別再看電視。
她說,除了幼兒,根據統計,十五歲以上國人,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有失眠困擾,接近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有輕重程度不等的日間嗜睡問題。
不少醫院成立的睡眠中心,皆是一床難求;要檢查有無睡眠困擾,須排上數月。台大醫院昨天也成立睡眠中心,提供六床服務。
李佩玲表示,睡眠中心將主要針對猝睡症、夜間癲癇、夢遊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病患提供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