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說,以十乘觀法「觀業相境」:
第三、善巧安心
發真正中道諦菩提心後,安心於真理實相中,能隨順一切善而止息一切惡;因息一切惡,故名「止」;因隨順善,故名「觀」。觀「業」是假合而有而安心,自能止息惡、隨順善。觀「業」是中道實相,不落入空假兩邊執,止息惡而隨順善;因為隨順,故名為「觀」;因為止息,故名為「止」。如此觀照「業相」,是名「觀業善巧安心」。
第四、破法遍
在《阿毘曇論》或《成實論》皆主張「業相」行為,隨時間消失後,未來一定會受報。經典中,佛說有三種業,現報、生報、後報業。此身造業此身受,名「現報」。若此世造業,來生受報,是名「生報」。此世造業,經過好幾世才受報,名「後報」。
今從豎的角度,觀察此業:業力若以經過去了,過去就消失了,為什麼會有業呢?假使業力是未來才有,而未來還未到,為什麼會有業呢?假使業是屬於現在,現在念念不住;假使念頭已經過去了,即屬於過去;假使念頭還未發生,即屬於未來;念頭即起即滅,哪一個是現在呢?
從橫面而言,假使說去時有「業」名現在的話:「去時」是業呢?或「去者」是業呢?是「去時」去呢?還是「去者」去呢?如此觀察,現在及業亦不可得。
由三世來觀察,從橫、豎面搜求,善惡業皆是不可得,故畢竟清淨(空觀)。若說有善業、有惡業,這只是世間語言、文字、假名的分別,不可以聽到名字,就以為是真實的(假觀)。什麼緣故呢?追求實相,不在於虛名上找尋,世間虛設的假名,是沒有自性的,雖有分別,但如用指頭,指著虛空,是沒有任何感受或善惡業的造作(中觀)。於空、於假、於中,三諦悉歸寂靜,是名「破法遍」。
第五、識通塞
對於觀業相時,「業」的通達或障礙,可以四句來推檢:業、非業,亦業亦非業,非業非非業。業,即是有漏;非業,即是無漏(空);亦業亦非業,即是亦有漏亦無漏(假);非業非非業,即是非有漏非無漏(中)。每一句之中,都能明白認知有所造作,即為煩惱因(集)、造作煩惱業果(苦);於心中了知不起煩惱業(道),方能入寂靜處(滅),故言「識通塞」。(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