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國家衛生研究院醫學工程組成功研發人工玻璃體,利用特殊材質的水膠,提供對視網膜的良好支撐性,可取代人工水晶體,改善視網膜剝離及其他病變術後的痛苦,具有商品化及市場潛力。這項創新技術,贏得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所主辦的國家創新獎。
國衛院醫學工程研究組研究團隊蘇文郁教授指出,包括糖尿病患、高度近視者及高齡民眾,都易產生視網膜病變。一旦視網膜剝離,接受治療,不管是用氣體或矽油來取代原有的玻璃體,都有不便之處。
以氣體式的人工水晶體為例,為了讓人工水晶緊緊貼覆在視網膜上,患者在術後須趴在床上,維持相同姿勢,達兩、三周之久,以維持眼球原有形狀以及眼壓;如用矽油注射進眼球,必須再接受第二次手術,取出矽油。長期植入矽油,也可能產生併發症,因此,愈來愈多醫師選擇氣體式人工水晶體。
蘇文郁表示,可注射式人工玻璃體係與台北榮總眼科合作,目前已完成動物實驗。利用微創手術進行注射,進入眼球後,能迅速形成固定形狀的凝膠,防止注射時可能的滲漏。
蘇文郁分析,台灣逐漸進入高齡化社會,各種視網膜、黃斑部及玻璃體病變病例愈來愈多,此項研究成果一旦正式上路,在價格上具有相當大的優勢,加上安全性及便利性等優點,對於眼科醫師及患者,將是一大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