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鴆止渴」的成語出於《後漢書‧霍諝傳》。據說東漢的霍諝,從小就很有膽識,在他十五歲時,由於舅舅宋光秉公執法,得罪了權貴,被他們誣告篡改詔書,關進監獄。霍諝深知舅舅為人正直,不可能做這種事,於是勇敢地寫信給大將軍樑商,為舅舅辯白。
信中說:宋光身為州郡的長官,一向奉公守法,怎肯冒死篡改詔書呢?就像人為了充飢去吃含有劇毒的草藥、為了解渴去飲用鴆羽泡過的毒酒一樣,如果這樣,還沒進入腸胃,在咽喉處就已斷氣了,宋光怎麼可能這樣做?
樑商讀了信,覺得很有道理,把信拿給皇上看,不久,宋光便被無罪釋放了;後人把「飲鴆止渴」用來比喻「只顧眼前利益,不顧嚴重後果」。用法如:
「以容忍黑金掛鉤的方式來追求經濟繁榮、以限制言論自由的方式來維護政府的威信,無異是『飲鴆止渴』的想法,所產生的苦果將由子孫承受。」
「鴆」讀「ㄓㄣˋ」,相傳是一種毒鳥,「飲鴆止渴」的「鴆」也可作「酖」,但不能寫成「鳩ㄐㄧ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