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國科會委託台灣大學及清華大學的研究顯示,東南亞新住民媽媽生下的孩子,除了和同學間的適應性較差外,學業表現、心理適應及行為適應都和其他同學沒差別。
國內適婚男性和外籍配偶結婚人數逐年增加,他們生下的「新台灣之子」也愈來愈多,國科會託台大社會工作系教授陳毓文及清大師資培訓中心副教授劉奕蘭,進行「新住民家庭青少年子女生活適應狀況調查」。
民國九十五年八月至九十八年七月的研究期間,她們針對一千五百四十五名東南亞媽媽生下的國小高年級及國中學生,和一千七百三十名本地媽媽生的同齡孩子,進行調查及追蹤,期間並訪問四百九十三名外籍配偶、七百六十三名教過這些孩子的老師、二十六名一般老師,了解「新台灣之子」的心理適應、行為適應、同儕關係適應及學業表現。
結果發現,除了與同學間的適應稍差外,「新台灣之子」的學業表現、心理適應及行為表現,都沒有明顯差別;也就是說,一般人認為外配之子表現較差,是錯誤認知。
就連老師及家長也常低估台灣之子。不少老師說,對「新台灣之子」的刻板印象,多來自媒體,但教過才發現,他們的表現還不錯,雖有班上最後一名,但也有前三名。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孩子對外籍媽媽的文化認同度愈高,感受到的社會歧視就愈少,自尊也愈高,生活適應等各面向的表現也愈好。陳毓文建議政府,要協助這群孩子,應從協助他們建立對外籍媽媽的文化認同觀著手,才能收到好效果。
她同時建議政府,不妨提供國人多元文化課程,讓國人從小接受多元文化教育,學習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