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說今】南北文化的差異

許嘉瑋 |2010.05.10
841觀看次
字級

時間長河之中,南北文化的差異往往是中國歷史發展裡,牽動我們眼光的焦點。至於南、北優劣的問題,總是爭訟不休,評價伴隨著強烈的本位立場,彷彿一再重複的無限回圈。

譬如,孟子認為許行是「南蠻鴃舌之人」,顯然帶著貶抑,尤其荊楚一地在先秦開發較慢,屢屢被視為落後之地。文學史家多半也將詩騷傳統區分為《詩經》質樸、《楚辭》華美,以庾信為例說明南北朝時,是南人輕視北人的文學成就。若我們相信文學來自情感抒發,開發程度與文學的關係為何?景物描寫的差異,是否代表人類共同情感有別?

然則,北人剛強、南人柔弱,是極為籠統的刻版印象。單就近幾年的武術電影熱潮觀察,清末北方有個號稱「津門第一」的霍元甲;但稍後出自南方的葉問,同樣影響深遠,不容忽視。前陣子重看《葉問》這齣電影,挑釁者落敗後,認為這是「北方拳輸給了南方拳」,葉問的回答卻是「不是南北拳的問題,是你的問題」。深覺葉問之語有理。

自古以來,看似南北衝突不斷,往往也只是觀看視角的差異,說穿了還是「人」的問題,跟文學無關,跟地域景物無關,也與武術無關。《葉問二》不能免俗地凸顯了洪拳、詠春的競爭,但最後卻消弭其中界線,將力量推導為共同發揚武術。

從電影對照現實人生,看似南北對立的問題,是否也可以從「人」的相處態度獲得緩和?把差異留給景物描寫與電影敘事策略即可。世界需要多一點安祥喜樂,因為我們都在人間相互依違,在不同之中感受一致的喜怒哀樂。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