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道場建在群山中,僧眾眾多,古稱「叢林」;住持的住處卻稱「方丈室」,意指叢林雖大,我只住一丈之地,也有雖住一丈之地,卻心如大海,能容叢林之意。
禪是印心相傳,中國禪宗早期,並無住持之名,從初祖達摩開始,祖師多住岩穴,或寄住他寺,直到唐朝禪宗弘揚漸受重視,習禪僧眾也日益增加,於是在馬祖大師開創叢林道場之後,弟子懷海禪師參照大小乘經律,撰百丈清規二卷,即所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此後,天下叢林皆依此為寺院生活的儀則。
清規中設有四十八單,如首座、書記、都監、維那、知客、典座、飯頭等執事,各司其職。住持為一寺之主,平日領眾薰修、上堂說法,即使遇到「出普坡」(勞動服務),住持也要隨眾作務,此精神來自懷海禪師。
百丈懷海禪師年至九十四歲,依然每天隨眾出坡作務,徒眾不忍,紛紛懇請他不要再做粗活了,卻遭禪師以「吾無德,焉可勞於人」婉拒,弟子們只好將扁擔、鋤頭等農具藏起來,沒想到禪師因此不飲不食,只好再將農具交還。於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成為叢林的千古標竿。

被選為住持者,多因心量寬大,而其住處之所以稱為「方丈室」,乃取自維摩詰居士的典故。話說維摩詰有一回生病了,佛陀請眾弟子去探病,但因他辯才無礙,去了不免被詰難,因此沒人敢去,最後佛陀請了以智慧著稱的文殊師利菩薩去了。
這場高峰會吸引了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等前去。生病的維摩詰以「神力」將只有「一丈見方」大小的堂室變大,讓與會者全都湧進,見證一場不可思議的盛會。
住持的心雖只方寸大小,卻能海容大眾,與「身居方丈」的深意相同。
(圖說:南京棲霞寺的方丈室的門上有一聯:「方壇說法人天喜,丈室談經花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