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英國這次大選,不論那個政黨,皆主打兩項最重要訴求,首先是要公平,接著是救經濟。長久以來,英國社會非常講究出身家庭和教育背景,英國的階級問題比種族問題更嚴重;此外,過去三次大選,多數人不認為經濟是問題,這次卻完全不同,辯論重點就是「如何確保經濟復甦」。
英國的統治系統非常精英化,接受私校教育者不到百分之十,這些人卻成為百分之七十五的法官、百分之七十的企業主管,以及百分之四十五的高層公務員。
保守黨黨魁卡麥隆,還有自民黨黨魁克萊格,都是這個特權體系下的一員。卡麥隆就讀的「伊頓公學」更是超級精英貴族學校,在不到百分之一受伊頓教育的人口中,已培育出十八位首相;而保守黨的影子內閣中,更有十五位閣員是「伊頓人」。
就卡麥隆和克萊格的背景而論,工黨及現任首相布朗當然比較有利。但隨著社會結構改變,社福制度多為投機者利用,形成資源浪費與不公,這些不公不義的問題,已執政布朗的一大痛腳。許多辛勤工作依法納稅者,年老時的待遇反而不如一輩子不工作仰賴社福者,退休後還得賣房養老,凡此種種,都讓英國社會渴求回到「公平」。
保經濟也是這次英國大選的重要議題,三大政黨雖卯足全力,保證建立一個平衡發展的經濟模式,但實情是,無論誰執政,都須削減開支增加稅收。
眼見三黨經濟策略看得選民眼花撩亂,大家最關切的還是切身利益。一位選民說,「像大部分人一樣,誰能保證保住我的飯碗,我這一票就是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