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梁肉。」──晁錯〈貴粟論〉
兩千多年前漢朝良臣的一段警語,正是現代世界的真實寫照。
從小被教育「粒粒皆辛苦」,珍惜盤中飧,要能體會農夫的辛苦。但在學生作文「我的志願」中,農人很少成為主角。或許隨著時代的進步,機械成為農耕的主要勞動力,不用每個人都從事糧食的生產,但千百年來,人類「飢餓」的問題,卻不曾因科技進步而有所改善。
現在,每天仍有十二億處於飢餓狀態的人辛勤地工作,只為了填不飽的肚子;但那些填不飽肚子的人,通常都是從事讓人填飽肚子的農事;而世界知名雜誌報導的頭號人物往往是集「財富」、「知名」於一身,各項於人類文明社會上所謂「成功典型」的指標,且成為人人想學習、成就的對象。這些人也往往能利用社會文明所賦予的「附加價值」,來換得「衣必文采,食必梁肉」的生活享受。
或許處於科技進步的時代,人們不用投注於農事生產,可以有更多元的選擇,以不同的方式精采這個世界,但是不是應該對於世界上紮實生活、填飽我們肚子的農人,除了精神上的尊重,更必須給予實質上的感恩及回饋?
當有一天,沒有人願意從事農產,每個人都為累積「貨幣」而疲於奔命;但窗外的土壤並不會憑空穗黃,試問,貨幣能填飽肚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