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黃俊傑,在國立高雄大學舉辦的通識教育研討會上指出,大學愈來愈世俗化、商業化,一味追求卓越、頂尖,忽略人文教育;他強調大學的網址是「.edu」不是「.com」。
追求卓越、頂尖與「忽略人文教育」,其實是兩碼事,但黃俊傑的憂心也不是全無道理。
黃俊傑是歷史系教授,歷史是人文教育一環,學生畢業後除非深造到博士,在大學教書或到中央研究院當研究員,通常較難謀職,因此汲汲於世俗化、商業化,這種情形在文學院,甚至社會學院,應屬難免。
大學是學術場所或職業訓練所,歷來多有爭議。追溯西方學院歷史,大學是培養知識分子的地方,尤其在人文教育方面,但自人類社會演變成工商業型態後,大學功能不再是單純培養思想家,而愈來愈接近職業訓練所。
畢業就要就業,今天大學生多如過江之鯽,人浮於事,延畢、報考碩士班成為常態,研究所雖名曰「研究」,亦只是更高階的職業養成所,學生目的不在學術志業。
黃俊傑說,大陸學生上課,雖然人人眼睛發亮、神情專注,但很多人是企盼畢業後擠進上海當金融新貴,擺脫貧困,這與台灣「讀書脫貧」情況也不謀而合;他並認為放眼兩岸,幾乎都已忘記教育初衷,「孔子所謂的君子理想,在兩岸學生心中幾乎已不復存在」。
大學、碩士班變成職業養成所,是不爭事實,未必是「忘記教育初衷」;大學生也不再是狹義的知識分子,博士生才是。
檢討「教育初衷」也許應從不同角度切入,如果具備謀生能力之餘,科技系所學生也能重視人文教育,能詩書自娛,做到黃俊傑所言「產生道德幸福感及生命充實感」,則大學網址是「.edu」或「.com」,就不那麼重要了。
賴文盧(高雄市/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