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平靜的星期日午後,卻因國道三號高速公路發生走山,大批落石覆蓋公路,疑似有三輛車被掩埋,而不平靜。
由媒體刊載的空照圖,可看見走山情形非常嚴重,據專家與當地里長表示,無風無雨無地震卻發生走山的原因,很可能是國道三號開挖時,這個路段選擇了將原本一座大山,鏟開成三個,雖然有對山坡做了養護工程,但是山勢原本結構被破壞,加上又是順向坡,雨水日久滲透,養護工程有部分鉚釘脫落,以致發生走山。

事故發生後不免讓人擔憂,國道三號幾乎全線都在山區,數百公里不知開了多少山、鑿了多少洞,開鑿後的新山坡養護工程,是否會和事故路段一樣,年久失修?縱然不至於像這次事件一樣無風無雨無地震就走山,然而,若夏季颱風接二連三造訪,難保不會發生大規模的走山或土石。
筆者不禁想,之前交通部硬把已完成的蘇花高環評擋了下來,以蘇花替的名義再送環評,而且看起來似乎能過關,若環評真的在政治力干擾下過關,在東部山區沿岸上開鑿蘇花替,不僅興建,養護工程也更加困難,以太魯閣地區落石頻繁,將來蘇花替會否也會飽受落石之苦?
台灣過去六十年,為了發展經濟,國土一再被濫墾濫伐濫開發,不該種經濟作物的地方種了一堆,不該開發房子的地方蓋了一堆,不該住人的地方住了一堆,不該開路的地方也要開路…,「人定勝天」的迷思充斥,短期經濟發展的追求,勝過永續經營與生態保育。
如今面對節能減碳的壓力,但政府不規限占台灣排放量過半(百分之五十四)的工業,卻要求民間興建低碳社區(僅占百分之十二),來分攤高碳產業的汙染,把荒唐至極的思考模式,規畫和開發國土。
加上台灣的公共工程品質一向良莠不齊,就算品質好,但後續保修維護一團糟時有所見,此次國道三號走山,工程結構沒被壓垮,就是例子。
大家總以為工程和環境是切割的,只要把工程做好就沒問題了,卻忽略了外在環境的保護,甚至將汙染轉嫁給外在環境,時日一久,大自然替我們承受了過多它無法負擔的,就崩解了。
昨天上午,蘭嶼外海發生六點六大地震,全台震動,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蘭嶼儲存的核廢料是否安全?在全球暖化、極冰融解,地殼活動旺盛,地震增加且規模加劇下,蘭嶼的核廢料也成了不定時炸彈。
在大自然的面前,我們真的要學會謙卑,不要自以為了不起,認為任何事都能以科學預估並控制,大自然變化之劇烈,非你我所能想像和預測,更別說控制或對抗了。
此次國道三號走山事件,是大自然對濫墾濫伐蹂躪台灣大地的怒吼與警告,如果我們不能引為殷鑑,全面調查類似公共工程的養護,給予必要的補強,停止破壞環境的開發工程,恐怕走山事件只是開端。
中島(台北市/環境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