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調查發現,有高達三成醫師,未依據治療指引治療氣喘病患,導致兒童氣喘控制不佳,且氣喘兒家長對類固醇藥物也有錯誤認知。醫師呼籲,懼用藥反導致用更多藥,且服藥方式也須正確。
一份針對五百三十一位醫師的調查發現,三成以上醫師,並未依照氣喘診療指引進行治療,其中又以非過敏專科醫師居多;而在藥物治療上,非過敏專科醫師更有高達三成七比率,對於經常發作病患,未開處吸入型類固醇。
長庚兒童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醫師歐良修指出,國人對類固醇藥物有莫名恐懼,誤認為使用類固醇會上癮。
吸入型類固醇是氣喘兒治療的第一線用藥,調查顯示,即使醫師處方吸入型藥物,仍僅有百分之十七點四氣喘學童按規則使用,甚至沒有一個人能完全正確使用吸入型藥物。
他說,統計發現,在半年內曾因氣喘而送急診的氣喘兒,比率高達三成。不規律用藥導致氣喘頻頻發作,而治療急性發作一次所須使用的口服類固醇藥物量,等於平日未發作時二年份的吸入型類固醇藥量。
歐良修表示,氣喘常以慢性咳嗽表現,因此若孩童一個月內超過二次明顯夜咳,或排除其他疾病的明顯日咳一次,就須使用藥物三至六個月,穩定後即可在醫師指示下停藥。
台灣兒童氣喘盛行率在三十年內增加十倍,北部學童更是每五人就有一人罹患氣喘,長庚兒童醫院也針對二百九十九名國小氣喘兒及其家長,了解他們對氣喘知識是否充足,結果發現,竟有氣喘兒以為氣喘會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