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悉四諦與正法,不殺生戒行具足,調伏欲望除煩惱,如此方為真上座。」———《法句經》
這首偈頌是為一名叫薩遮尼犍的婆羅門所說的。這個婆羅門為人十分自滿,他家境很好、聰明睿智,門下徒眾甚多。有則有趣的故事,說的正是薩遮尼犍婆羅門的傲慢態度,話說薩遮尼犍總是在腹部和腰間圍著一片薄薄的金屬板,人們對此感到奇怪,便向他詢問原因,這時,婆羅門就會虛張聲勢地說,那是因為他擔心自己的智慧溢出,所以要用鐵板圍著。
當時,佛陀的教法在舍衛國日益聞名,婆羅門心裡嫉妒,因而帶著自己的弟子前往祇園精舍,要與佛陀一較高下。可不知為何,當婆羅門在遠處看見佛陀時,內心卻生起恭敬之意,他趨前向佛陀行禮,然後提出 :「何謂為道?何謂為智?何謂為長老?何謂為端正?何謂為沙門?何謂為比丘?何謂為仁明?何謂為有道?何謂為奉戒?」。
佛陀詳細回答,為其宣說偈頌,度化了不可一世的薩遮尼犍。佛陀說:「常愍好學正心以行,唯懷寶慧是謂為道;所謂智者不必辯言,無恐無懼守善為智;所謂老者不以年耆,形熟髮白憃愚而已,謂懷諦法順調慈仁,明達清淨是為長老;所謂端正非色如華,貪嫉虛飾言行有違,謂能捨惡根源已斷,慧而無恚是謂端正;所謂沙門不必除髮,妄語貪取有欲如凡,謂能止惡恢廓弘道,息心滅意是謂沙門 ;所謂比丘非標榜外在乞食,邪行望彼求名而已,謂捨罪業淨修梵行,慧能破惡是為比丘;所謂仁明非口所言,用心不精外順而已,謂心無為內行清虛,此彼寂滅是為仁明;所謂有道非救一物,普濟天下無害為道;持法者不以多言,雖素少聞身依法行,守道不忘是為奉法。」薩遮尼犍聽完佛陀的解說與教誨後,開始反省自己過去的態度。
無論在世或出世,修道者都不該虛張聲勢,更不能態度偽善,不管對何事情,都應保持仁慈之心,盡量避免傷害他人,無論何時,身心內外都應明亮寂靜、充滿智慧與德行。
佛誕節即將來臨,我們重新反省,這才發現原來我們已遠遠地偏離了佛陀所看到的真理。如來說法四十五載,為我們指引修行道路,且身體力行、親自踏上那條道路,吾人亦當發願,勢必成為體悟真理之路的佛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