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雖然再三強調美國牛雜品依法可申請進口,不過衛生署、國貿局、農委會昨天聯合指出,基於國人對美國牛雜品的安全性有疑慮,尤其是牛舌、橫隔膜、牛睪丸三項產品,建議廠商暫不進口;即使申請進口,也將採取逐箱查驗的最嚴格把關。
此舉如同給廠商碰了軟釘子,國貿局長黃志鵬證實,目前唯一提出進口申請的美福肉品,已經確定撤銷輸入許可證。未來若還有廠商想以美國牛雜品叩關,黃志鵬表示,實務上國貿局沒有不核准的理由,但是會提醒廠商考慮市場的反應。
衛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長康照洲表示,開放進口的美國牛肉品項,都是依據立法院修正的「食品衛生管理法」規定,內臟、絞肉之外的部位可依法申請進口。
但立委與學者質疑,當初考量美國牛肉進口風險,就是把牛雜品視為內臟的一部分,現在如同玩文字遊戲,將國人的健康置於貿易之後。
康照洲坦言,進行風險評估時,的確只區分為不帶骨牛肉、帶骨牛肉、內臟、絞肉四大項,因為當時認為牛雜的攝食量少,所以歸類在內臟,不過他強調報告顯示整頭牛、包括內臟其實都是安全的,而且衛署去年五月十五日召開「進口牛肉及製品之定義與範圍」專家會議,確認舌頭、食道、睪丸、牛鞭、橫隔膜、牛筋、牛尾、牛蹄等產品不屬於內臟,核准進口有所依據。
台灣大學獸醫系名譽教授賴秀穗表示,一般人認為內部器官就是內臟、不同於解剖學的定義,所以給人鑽文字漏洞的感覺,他建議不妨再次修正「食品衛生管理法」,把不得進口的負面表列品項,改以正面表列標明可進口的品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