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經濟部昨天公布三月外銷訂單金額三百四十三點九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年增率高達百分之四十三點六六,已恢復金融海嘯前水準,但值得警惕的是,我國的海外生產比首度超過五成,代表產業外移嚴重。
經濟部指出,三月不光是接單金額創歷年新高,對中國大陸(九十八點一億美元)、日本(三十九點九三億美元)及東協六國(三十二點三七億美元)的接單金額也都寫下歷史新高,而且在八項主力貨品當中,電子、電機、塑橡膠和精密儀器等四項的接單金額也創歷史新高,其他也接近歷史最高。
經濟部統計長黃吉實表示,接單衝高原因不排除跟大陸下採購單效應顯現有很大關係。黃吉實並說,逾半廠商預期下月接單樂觀,經濟部也評估下月接單是審慎樂觀,「五窮六絕」的狀況今年將不復見。
至於海外生產比重達百分之五十點六九,是史上首度突破五成,據經濟部提供資料,三月份電子產品、電機產品及精密儀器(面板)海外生產比都超過五成,最嚴重的是資訊通訊廠商(NB、手機),海外生產比達到百分之八十六點九四。
經濟部官員分析,過去兩岸分工模式中,台灣都負責中、上游的高端製作,但近年來許多科技廠商為了在當地建立完整生產鏈,以方便取得原料並直接面對市場,所以連中、上游的工廠都一併移往大陸生產,造成海外生產比高達五成,直接衝擊國內就業市場。
台經院六所所長楊家彥提醒,現在是我國產業結構的關鍵轉型期,一定要想辦法改變以科技代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但留下科技群聚優勢,讓新興產業、服務業能接續上來,創造更好的投資、就業環境。
楊家彥警告,如果我國不把握這三至五年的機會快點轉型,未來恐怕只能在亞洲各國競逐中被遠拋在後。
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長梁國源建議,廠商在接單創新高後,應該提升國內員工的薪資,才能有利內需消費的提升,進一步造成乘數效果,讓國內經濟更活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