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權益】 先打預防針 託運少糾紛

高堂堯 |2010.04.18
863觀看次
字級

【記者高堂堯專題報導】服務於台北公家單位的余小姐是南投人,由於單身又沒有開車,逢年過節回老家前,總不免要將大包小包的伴手禮先託運南下;不過宅配業者的服務品質、條件不一,在面臨甚麼樣的物品要交由哪家業者的問題時,總讓她大傷腦筋。

價格是第一個考量點,「郵局便利箱算是最便宜的啦,所以我很常用。」余小姐也說,郵局對於偏鄉僻壤來說,據點也較廣、便利性高;但她覺得一分錢、一分貨,只有衣物等較單純、不怕碰撞、摔壞的物品會拿去郵局寄送,至於電腦液晶螢幕等三C產品,余小姐就寧可多花點錢請民間業者運送,或選擇託運量大時,價碼折扣較為優惠的商家。

對於宅經濟和物流產業的勃興,相關的消費糾紛案件也隨之暴增;消基會申訴部主任吳明島指出,過去申訴案多半起於消費者與商品供應者間,例如購物網站、線上交易等,對於宅配業者服務不週的檢舉相對較少;「主要因為在這些交易過程中,宅配業者是『履行輔助人』的角色。」亦即,消費者所取得物件內容或品質不如預期,「源頭」往往才是最重要因素。

不過,當然也有業者運送時不慎將貨品遺失、損壞,或者延誤遞送的情形,引發託運人不滿、進而要求賠償,爭議也由此而生;但吳明島說,這些案例又以國內外間的遞送情形為主,「像是貴重物、保鮮或保溫食品物品等。畢竟路程較遠、時間較久,出問題的可能性也愈大。」

儘管如此,吳明島建議民眾,在前往各宅配端點託運物品時,仍要落實幾個動作:先主動向業者索閱定型化契約條款、了解雙方權利義務關係,特別是損害賠償的條例;此外,若是「身價」較高的貨物,一定要事先向業者「報值」,提高一定額度的運費,做為要求業者負全責的「保險金」,最後,若是託運挾帶重要資料的電腦或相機,應事先備份,以免遺失時叫天不應、叫地不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