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台北報導】根據台北市政府體育處統計,從九十二年迄今加上最新營運的大安運動中心,台北市目前已營運的運動中心,包括有中山、北投、中正、南港、萬華、士林、內湖、信義及松山、大安等十座,已累計逾兩千多萬的使用人次。
而為培養學生游泳與自救能力、提升體適能,教育部之前曾宣布,將推動「泳起來專案─提升學生游泳能力檢測合格率及游泳池新改建行動方案」,計畫先新建與改建一百座游泳池,以提升游泳空間的「質」與「量」。
每年到了暑假期間,就頻傳學生溺水事件,為強化學生自救技能,減少溺水憾事,因而推動「泳起來專案」,第一步就是先擴充游泳池,計畫未來四年內,在各縣市學校新建五十所游泳池,讓國中小游泳池比率,從目前的百分之七點六提升至百分之九。
不過,提升學生游泳能力雖立意良好,但也有人擔心若要再蓋游泳池,會不會與現有的運動資源相重疊,導致浪費?
運動中心主管單位,台北市體育處副處長李招譽表示,為保障周邊學校使用權益,只要是台北市委外經營的運動中心,體育處都有規定,每個運動中心的游泳池,要提供三個教學水道給學校等單位,作為游泳教學使用,像是鄰近中正運動中心的東門國小學生,就是固定去運動中心上游泳課。中正運動中心執行長胡學娜表示,學生來運動中心上體育課,一律比照教育局的收費規定,一個學生一學期收費一百五十元。
教育部體育司司長王俊權表示,教育部在興建游泳池時,一定會考量到資源分配與運用,藉此發揮最大效益,以台北市來說,已有足夠泳池作為學生游泳教學之用,因此教育部不會再考慮興建游泳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