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藝術家】 南國‧虹霓‧鹽月桃甫

王淑津/著 文建會策畫‧雄獅美術製作 李柏黎/節錄整理 |2010.04.16
2524觀看次
字級

被遺忘的畫家

座落在台北市建國中學旁的一棟木造洋風建築,外觀殘破,甚不起眼。

然而,台灣美術史上極為重要的一位日本畫家──鹽月桃甫(西元1886~1954),卻曾經居住在這裡。一九二一年抵達台灣,直到一九四六年返回故鄉宮崎為止,鹽月桃甫旅居台灣長達二十六年。台灣,幾乎是他的第二個故鄉。

在台期間,鹽月桃甫從事美術教育工作,曾經催生台灣美術展覽會的誕生,並且長期擔任台、府展西洋畫部的審查員。他同時在藝術創作上積極自我突破,致力於捕捉台灣風物的生命力,創造台灣地域風土的文化形象與精神象徵。

鹽月桃甫,可說是日治時期台灣美術史不可或缺的靈魂人物。

然而,他同時也是被台灣美術史所遺忘的畫家。畫家立石鐵臣回顧台灣美術時曾說,「除了石川欽一郎先生以外,我們不能忘卻鹽月桃甫先生推進台灣美術發展的重要功績。他半生居留台灣,作品也幾乎都留在台灣;他的藝術雖可以在日本美術中成為受評價的對象,但他的作品不為日本中央所知,終究與日本美術失去緣分。我從鹽月先生身上,體會出一個最孤獨的藝術家生涯。」

台灣美術的耕耘者

鹽月桃甫來台後任教於台北第一中學校,即現在的建國中學,他同時也擔任台北高等學校的美術老師。他揚棄制式的圖畫教科書指導方式,鼓勵自由畫的美術教育。他教導學生,繪畫必須捨棄老舊的手法,挖掘更深沉的美感與情感。即使技巧不成熟,也要勇敢表現自己心靈所感動的東西,透過藝術來面對生活,呈現自我。

學生為他取綽號為「西洋乞丐」,標誌出鹽月老師特立奇行的形象。他帶有叛逆氣息的舉止,對年少輕狂的學生來說,是異類的存在,更有一股英雄氣息的瀟灑。

一九二七年,「台灣美術展覽會」成立,鹽月桃甫長期擔任西洋畫部的審查員,累計共十六回。在美術指導工作之餘,鹽月桃甫也努力於創作,並且持續舉行個展。藉此展示自己的藝術成果,提供社會大眾觀摩與討論的機會。

永恆的台灣地域圖像

從來台初期開始,鹽月桃甫便持續不斷思索足以代表台灣風土的視覺意象。原住民圖像,是他思考後所得的詮釋。一九三六年的「虹霓」是總結的成熟之作。畫中三名盛裝的泰雅原住民少女,在彩虹當空的穹蒼之下吹奏口簧琴,或側身聆聽,周圍黃花遍野彩蝶紛飛,充滿夢境一般的氣氛。鹽月桃甫主張美術的價值,在於透過美術圖像來建構地域文化,「虹霓」便是他所創造象徵台灣風土精神的永恆圖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