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多作言語,未必是智者,寂靜無怨懼,方為真智者。」———《法句經》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弟子中有六名比丘和六名比丘尼以引起口舌之爭而聞名,這些人被稱為「六群比丘比丘尼」,他們成天聚在一起為僧團製造麻煩,問題嚴重得使佛陀幾乎制定初期教團的生活指南—《律藏》中的「波羅提木叉」。
這六名比丘成群結隊,喝斥、欺壓小沙彌,到處騷擾別人,佛陀聽聞此事後,為了教訓他們而說了以上偈頌。經典中記載的這六名比丘可謂「問題製造者」,而他們身邊還有六名比丘尼相隨,那種情況也就不難想像了。佛陀有時會把他們喚來訓責一番,制定各種戒律要他們遵守,但除此以外,據說沒有什麼方法能約束這群人了。
因此,對那些受自身罪業影響而無法接受善法的眾生,佛陀教導我們以「默擯之」來對治。對聽不懂的人而言,神聖的教法無法與之相通,反而會演變成口舌之爭。也就是說,只有擺脫怨懟與恐懼,自己安住於寂靜之中,並能令他人獲得安樂的言行才是真正充滿智慧的舉止。
有句偈頌是這麼說的:「多話之人,未必是實踐正道之人。即使聽聞的不多,但卻能直接體悟、如法奉行,這才是實踐正道之人。」此偈頌的主人翁伊古陀那比丘,是個完全專注於修行的出家人,與六群比丘正好相反。伊古陀那比丘只能熟記佛陀的一首偈頌,但他卻滿心歡喜地時時背誦,還為鬼神和其他眾生宣說偈頌。
每逢朔望,伊古陀那比丘總是喜悅地背誦這首偈頌,並檢討修行過程,時時自我警惕。山林神與天神經常讚嘆比丘的偈頌,個個法喜充滿。消息傳開後,有兩位擅長說法、熟讀經典的比丘來到林中,以熟練流暢的語調開始說法。可是,天神或林中山神卻絲毫不受感動,在一旁保持沉默,使兩位比丘臉上無光。
佛陀聽說後指出,將經典背得滾瓜爛熟的不一定就是偉大的法師,只有以一顆寂靜的心,在真理的喜悅中全神投入地說法,令天神與山林神也一同歡喜讚嘆,那才是真正精通佛法之人。
在佛教裡,我們遵循佛陀的傳統教法,重視實踐甚於言語,強調內心多於形象。堅守宗教的這種本來面目,吾人念茲在茲。因為,我們能感受到滿空禪師那句「真言不出口」的芬芳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