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以來,「中時晚報」、「大成報」、「中央日報」三家有代表性的報紙相繼宣告停刊,另有多家苦撐待變。台灣報業經營環境之艱難,由此可見。
「中央日報」熄燈關門前,許多忠實讀者自動捐款該報,冀望延續這家歷史悠久報紙的命脈。儘管每筆數字不大,但聚沙成塔,短短數日就累積達兩百萬元,熱情感人,卻未能挽回資方的心意。
黨政軍應退出媒體,但未禁營報紙。國民黨每月補助「中央日報」五百萬元,在去年處分黨產數十億元收入中所佔有限,加上前主席連戰等黨內大老頻頻為該報請命。因此「央報關門」傳說雖久,各界總是半信半疑。
直到五月三十一日出版的「中央日報」,頭版大標題「期待再相見」,加上編輯部工作人員在最後一夜手持燭光惜別的照片,讓自己停格在第二八三五六號,大家才無奈面對殘酷的事實。
儘管網路及多媒體興起,日本新聞協會調查,逾九成受訪者仍保留讀報習慣,在「不可或缺的信息來源」、「對社會的影響力」中,報紙高居榜首。
報紙和生活仍休戚相關,但網路正改變新聞閱讀習慣。美國報業協會調查發現,為因應網路報的閱讀人口快速增加,各報均積極開發此一領域,並將網路內容個人化,吸引更多讀者。此一趨勢值得傳統報紙面臨挑戰時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