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花開,校園又聞驪歌催人聲。台大畢業典禮中,校長李嗣涔和貴賓聖嚴法師致詞時,都特別強調「做人做事的道理」。
台大歷屆人才輩出,陳總統以降的黨政領袖泰半來自這所學府。最近卻因身為總統女婿的校友趙建銘陷入弊案疑雲,而使台大金字招牌蒙塵。李嗣涔校長要求畢業生重「公德」,勿「唯己」,以「誠信」立身行事,句句語重心長。
聖嚴法師也期勉即將步出校園的七千位台大人,必須建立正確價值觀和大方向,不一定只為做「大總統」、「大富豪」,而要經營「人品的財富」。
中國古籍《大學》開宗明義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意謂大學的道理,在於彰顯人人自身本有的光明德性,再推己及人,使大眾去污自新,而且精益求精,達到最完善的地步。
象徵高等教育的現代大學起源於中古歐洲,亦以「人」為最核心的探索主題。除追求學問,研習如何安身立命的「樹人」之道,才是學術殿堂亙古不變的價值。
台灣大專院校多達一六二所、大學生逾百萬,社會價值觀卻混亂不堪,肇因在只重修業、疏於進德,以致所學知識技藝,反而成為助長漁利犯罪的工具。
治國平天下,須以格物致知為根本,始能成己成物。人民眼睛是雪亮的,居上位者無私無我,全力維護公義公平,不辱師門校譽,才是「大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