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堂堯專題報導】在台北市十二區運動中心裡,萬華運動中心是唯一一座榮獲內政部綠建築標章的場館;此外,萬華運動中心也因應地方高齡化的人口結構,以及勞動消費族群的特性,提供不同的服務和優惠內容,因此,不但符合環保潮流,也將公共設施與社區服務相結合,展現多重價值。
萬華中心經理鍾鳳英指出,馬英九總統在台北市長任內,推動各區運動中心建設時,特地指示,萬華運動中心的結構,必須符合國際環保潮流和綠建築指標,並由德國專家指導完成。在九項指標中,鍾鳳英表示,萬華運動中心占地較小,無法符合「生物多樣性」要求,但其他八項樣樣俱全:頂樓和中心前廣場,都舖植綠色草地,下接涵管直通地下二樓集水區,可集中雨水供室內清潔洗滌;使用空調產生的熱能,也能收集供溫水泳池保溫;建築本體則採用輕量化、可回收的塑鋼窗框和外牆保麗龍隔熱建材,加上多窗採光設計、節能燈管和中央電腦能源控制系統,每年可省三成電力,相對地,保養品管費用也會抬高。
鍾鳳英經理不諱言指出,與其它運動中心相較,萬華中心的「生意」的確較差,「當地多為商業區,居民以勞動族群為主,北面又緊臨河道。」加上人口「外移」嚴重、年齡結構偏高,中心約有二成四的使用者屬於銀髮族,使用率也無法大幅成長。
不過,鍾鳳英表示,正因顧客平均年齡高,中心除每天早上八點至十點的免費時段、與醫院合作,提供量血壓等健檢服務的時段,還有專人指導阿公、阿嬤進行健身操或使用設備,周到的服務,甚至吸引不少三重等北縣運動人口來;至於終日奔波的勞動族群,「我們也建議他們可以來泡泡澡、作spa,行有餘力就上個有氧課,消除疲勞。」
經過兩年多努力經營,萬華運動中心的每日使用人次,從一千五百人提高到兩千一百人,堪稱集環保、運動健身,以及社區公益於一身,也營造出另一種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