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提到空、假、中三觀「觀病患」,皆從一心中生,而引維摩詰居士作說明。
《維摩經》中,文殊師利菩薩問維摩詰居士:您的疾病,何因緣而起呢?已病多久了?用什麼方法才能滅除您的病呢?
維摩詰居士言:我的病是從大悲心而起,唯因眾生有病,故為悲憫眾生,也隨緣入生死流而示現有疾,如果一切眾生的疾病痊癒了,我維摩的病也就不藥而癒了。
為何菩薩要示現病呢?菩薩度眾生老婆心切,本無生死而入生死,既有生死難免有病,然而菩薩的病,則是為眾生苦惱擔憂而起的病,只要眾生出離苦海,菩薩何病之有呢?維摩詰說明自己患病的原因。
所以,眾生的病是因痴愛所生,有痴愛的病,菩薩遂起大悲心救度;痴愛病若滅除,也就不需要菩薩的大悲心,故悲心亦隨之而滅。眾生的病,有痊癒與不痊癒的問題;菩薩的病,有病與不病的區別。菩薩若是沒有病苦,就知道其子(眾生)病已痊癒;若是有病,表示度化眾生事未了。文殊菩薩於方丈室中問維摩詰居士的病,即是此義。
菩薩的誓願等同虛空,雖有疾病亦瀰滿法界,是名「不思議慈悲」也。菩薩若發此心,慈悲的力量大,疾病即能消除而痊癒;若是不能消除,就需要再修以下的觀法。
章安灌頂於記錄時,特別舉出事例,以作證明。如喜禪師、天台大師,發心真實,隨念即滅除疾病。發心不真實,欺騙眾生,戲耍三寶,有所欲求,疾病自然不容易滅除。若心能真誠,就會蒙佛加持有大勢力。
三、明安心
若於修行時,生起疾病,先對病相有所了知,進而發起慈悲心,端身正坐,修止、修觀以安心。於座中,善巧應用世界悉壇、對治悉壇、各各為人悉壇(注),以調適身心,即能獲得輕安。若修第一義悉壇,是名「大藥」,就不會受到任何干擾,更不必再修其他觀法了。
注釋:
四悉壇:佛陀教化眾生的四種方式。悉壇,成就意。世界悉壇:即隨順世間之法而說因緣和合的道理。各各為人悉壇:即應眾生個別之根機與能力,而說各種出世實踐法。對治悉壇:即針對眾生的貪、瞋、痴等煩惱,應病而予法藥。第一義悉壇:依第一義來詮明一實中道之理,令眾生斷惑證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