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堂堯專題報導】屏東弒父案的主角曾姓姐弟,來自不美滿的單親家庭,研究統計顯示,大多數的家暴受害人和加害人,幼時都有過目睹家暴行為的不愉快經驗;現代婦女基金會執行長姚淑文表示,夫妻失和或婚姻暴力,是兩代家暴循環的另一個可能因素,也是子女偏差行為的源頭。
姚淑文說,在每年的家暴通報案件中,都有百分之十七至三十五屬於「親密關係暴力」,亦即婚姻暴力;其中又有高達九成受害人為女性,一成為男性。「兩代教育之間會產生性別依附的現象,男孩會仿效父親的行為,女性會仿效母親的行為。」
正因此,姚淑文指出,男性或女性在幼時,若目睹父親對母親施以精神或肢體暴力,會出現截然不同的負面影響:男性長大後,可能認為這是權勢或地位的展現,因此繼續對另一半施加暴力,或以暴力做為解決溝通問題的錯誤手段;女性可能會因過去母親選擇隱忍,長大後也接受所謂性別的宿命,在受暴後不主動尋求協助,而在兩性相處上,也延續不平等的情形。
環環相扣之下,不正常的婚姻關係,無形中都成為下一代的負面教材;姚淑文認為,為人父母者,不可不慎。
不過,姚淑文也指出,在婚暴案件的統計上,無論是女性或男性受害者的家暴通報率,都呈現逐年提升的現象,「弱勢者開始有自我保護意識,為自己爭取免於恐懼的自由。」她認為,這是防範家暴和兩性平權的一個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