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樂享天倫 歸零家庭拒婚又拒生

李碧華 |2010.04.02
874觀看次
字級

為提振「生」氣,內政部補助生孩子夫妻,甚至鼓勵「先有後婚」來提高生育率。
目前先進國家無不從增加稅制扶養人口扣除額、補貼房價、補助養育教育成本、給予育嬰假、生育津貼等鼓勵生育,大前提是要整個經濟環境好,否則金錢補貼措施也勸誘不了年輕人生小孩。

沒有時間,沒有餘錢,拒婚又拒生的歸零家庭讓家庭傳統制度備受考驗,「兩個孩子恰恰好」是六○年代鼓勵生育的標語,那經歷戰亂、百廢待舉時節,家家戶戶卻增產報國,把生與養分開,不懂節育,只知多子多孫多福氣,赤著腳板,三餐番薯簽,一窩孩子照樣活下來了,是只管眼前,不問未來的寫照。

不需要小孩者比例低

「深思熟慮」的現代人想法卻三百六十度大轉彎,出生率偏低原因可能不是不想生,而是不知怎麼去養!就算內政部以百萬元徵求「聽了就想生」的標語成功,人人朗朗上口都不足以解決現代夫妻無法養育下一代的徨恐。
元智大學教授程容珍認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其實深植人心,無論那個年代,只要結了婚,絕大多數父母都想要有小孩。根據調查也發現,二十至四十九歲的已婚民眾當中,百分之九四都已經有小孩,百分之七十八認為一個家庭有兩個小孩最理想,希望能有四個或甚至超過四個小孩者,比例約一個百分點。至於認為完全不需要小孩者,比例僅有百分之三。

經濟能力無法負擔

既是如此,台灣出生率為什麼還是以全球最快的速度直線下降,低到全球第一?想要有小孩但至今還沒有生的父母當中,百分之四表示時間還沒到,,百分之二十七表示養不起小孩,,百分之三六表示經濟能力無法負擔,還是頂客族日子逍遙,百分之十六怕小孩影響生活品質,百分之十一認為自己年紀太小,其餘原因所佔比例偏低。
程容珍觀察到,新一代年輕人對生育、組成家庭的觀念較薄弱,講求個人主義、享樂主義,自己過得快樂就好,這也是生育率降低的原因。
為拚生育率,內政部端出「青年成家」預算二十四億外,國健局提案補助人工生殖,粗估一年得花上五億元,如果預算不足,初期可先補助所得較低的不孕夫妻。

勞委會也處心積慮地修法給予工作者育嬰假及育嬰津貼,以減低此一成本。但程容珍剖析,除非是捧著公家鐵飯碗的幸運兒,一般受雇者根本不敢奢望如此福利,而且即使一時間獲得些許利益,銷假之後能否回復原職乃至保住工作機會都大可疑慮。
小標/刺激生育率效果有限

因此,程容珍認為,真正的對策應是鼓勵乃至補助工作場所附近廣設優質育嬰機構,讓雙親可以低廉的代價方便地兼顧育嬰與事業。「即便人工生殖的補助對象放寬至未婚的同居伴侶,對刺激生育率效果依舊相當有限,但由於台灣生育率實在過低,還是值得做。」

程容珍說,若政府給予補助,相信鼓勵更多經濟基礎較不穩固、但受孕成功率較高的年輕不孕夫妻,只要能在三十歲左右提早接受治療,可能一、兩次就成功,等到四十歲以後才要再來做,可能要做到三、四次以上,不但耗費金錢還得多受折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