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兒沒了,還有千千萬萬個孩子,怎麼能就這樣離開?」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現任的執行長宗景宜,是從未在關懷心智障礙的子女路上退役的父母,支撐她走下去的動力,早已從對女兒的愛,轉化為對所有憨兒的關懷;堅持要為他們建立有利的環境,無私奉獻就像一種使命,在她的血液裡翻騰著。
宗景宜的女兒是六十八年出生,一歲多才發現異常,被診斷為重度智障、沒有口語能力、躁動、聽不進別人的話,只活在自己的世界,常突然生氣,然後哭到昏厥。
「二、三十年前啟智機構少,也沒有早療,不是每個這樣的孩子都能進得去,我家的經濟也無力撫養。」
因為這樣,在智障者家長運動先驅王光旭的號召下,幾個家長站出來,以智障者家長的名義成立心路基金會,在當時,是對所有擁有智障孩子的父母一個強力的支柱,只不過對機構來說,過去並沒有太多提供訓練的預算,這些站在第一線與政府爭權益的家長都很苦,除了要照顧自己身障的子女,還要蒐集資料、進行各種抗爭。
什麼原因讓她們義無反顧地投入社福領域?對於這個疑惑,宗景宜反問,不然要天天在家發呆看著女兒嗎?女兒一天天長大,自己也一天天衰老,不時擔憂她的未來,「我常想,以後社會該怎麼幫她?」在現今社會,父母無法不工作,全心養育智能障礙的孩子,她認為,是該為智障孩子爭取社會權益的時候了。
對於女兒,她投注很多的情感。宗景宜和過去在意社會眼光的父母不同,她主動帶女兒參加講座和活動,儘管有人排斥、指指點點,但她說:「何必在意別人眼光?我以女兒為重心就好。再說,每次帶她出去她都會開心,我憑什麼為了自己的尊嚴,剝奪她的快樂?」直到女兒在二十三歲不幸因車禍喪生前,朋友都認為,宗景宜是個為女兒未來著想的好母親。
至今,當初的智障福利運動先驅都退下來了,最年輕的宗景宜也六十歲了,她繼續接任心路的執行長職務;雖然她的孩子已在天國,但還有千千萬萬的孩子要擔憂,對於現有的環境,她認為:「不該讓憨兒到偏遠的地方,不問世事,他們不是什麼都不懂……他們也會因為父母的探望而感到高興。」
而對於因路途遙遠而逐漸減少探望孩子的父母,她甚至生氣地說:「生命的價值在於每個人都應該被尊重,不是怎麼方便就怎麼對待。」這段話同樣也對照顧憨兒的護理人員說。而心路成立到現在已二十三年,憨兒的環境雖不至於完美,但相較過去,已改善許多,宗景宜說:「一想到往後這些孩子都能走出家門,參與社會活動、受到團體支持,我就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