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任何火焰比得上貪欲,沒有任何執著比得上瞋恚,沒有任何羅網比得上愚痴,沒有任何河流比得上愛欲。」
———《法句經》
不論是在家眾或出家眾,其修行方法不離以下三種,以虔誠的心念佛、向佛陀祈禱;聽聞佛法並付諸行動;親身實踐自己所確信並領悟的真理,以利益他人。其中又以「聽聞並體悟佛法」最為重要,在複印技術尚未面世的時代,聽聞佛法的第一步即是親手抄寫經典,並親自受持讀誦。抄經後若能自己持誦,同時也為他人解說,便是積下最大功德。
我們活在一個文字資訊爆炸的年代,經典的「氾濫」也是如此,只要打開電視,講經開示的內容便不斷湧出。但重點不在於我們聽聞多少,而是在於能否領悟到:即使是一小節內容,也蘊含著整個宇宙的真理。
佛陀在世時,曾有五名在家弟子為聆聽如來說法而前去拜見佛陀。然而,他們當中有人一心想著佛陀,有人打瞌睡,也有人內心不斷向外攀緣。這時,只有一人十分珍惜佛陀開示的機會,全心全意地聽聞佛法。
阿難尊者觀察到此情形,向佛陀表達了自己的意見:「佛陀的說法如雷電豪雨,足以撼動天地,但除了其中一人,其他人都對您的開示不感興趣,雖是來聽經聞法,但卻擺脫不了平日的惰性,虛度光陰,實在很可惜。」佛陀告訴阿難,那是因他們還無法改變從過去世帶來的習慣與惰性,這些愚昧的習慣成了他們的業,業則形成輪迴的基礎,使他們難以解脫。
阿難尊者又問:「如來說法能穿過髮膚、滲入骨髓,自然浸透身體,為何這些人卻不用心傾聽佛陀的開示呢?」
佛陀回答道:這些人在過去的無數世裡未曾聽聞佛、法、僧,因此即使今生親逢三寶,心還是不斷向外攀緣。人類一旦成了自己欲望的奴隸,就不會想要學習真理,而會沉溺於情感之中。因此,佛陀告誡我們:不懂得擺脫欲望的火焰、憎恨他人,會作繭自縛。愚痴會變成羅網纏住自身,無止盡的愛欲像不停留的江水,使我們沉溺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