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柯佩吟台北報導】「紅色的天空,像菩薩哭泣的眼;受傷的大地,是眾生憔悴的臉……」手機傳來《慈悲的淚水》一曲,跨足流行與佛教音樂的田正道,為佛教譜上音符,為社會唱出正向力量,還組樂團,誓言打動年輕人的心。
接觸佛教十五年的音樂老師田正道,曾為《地藏讚》譜曲。他說,在一次因緣際會下讀到《地藏經》,農曆生日與地藏王菩薩同一天的他說:「那次讀經,看到痛哭流涕!」自此,了解慈悲的願力,進而思考,佛曲未必只能局限佛號或咒語,「可以更生活化!」
若要普傳佛曲,就須創作「通俗佛曲」。曾為彭莉等歌手創作閩南語流行歌的田正道認為,佛教是佛陀教育,僅用經文填詞,難引起年輕人共鳴,「須用平易近人的字詞,提升接受度!」因而以樂團方式表現。(記者柯佩吟攝)
田正道與兩位七年級生吉他手葉琮文、貝斯手兼合聲柴方民合組「火種樂團」,企圖以年輕成員及流行編曲,吸引新世代目光。成立兩年的「火種」,已有多場義演。
田正道從生活體驗尋找創作靈感。「煩惱即菩薩」,年近四十的他說:「順境、逆境,都是故事,皆是題材。」《慈悲的淚水》就是為九二一地震而作,歌詞傳達人類未思考與自然的因果關係,菩薩因此為眾生哭泣,並引用「綠度母」咒語,因綠度母是觀音菩薩眼淚的化身。咒語融入白話、佛曲結合環保,更富教育意義。
「創作佛曲,也是傳遞善知識!」固定在廣播節目接受點歌獻唱的田正道說,一個人能力有限,但發心來做,還是有效果。當然,「教育很重要!」他強調,善知識在於心,心的根本還是在教育。
陸續創作《心願》、《甘露》等曲,不僅傳唱佛教教義,也傳達教育意義,田正道不好意思地說:「就是盡力做好,給社會正面力量。」他為佛曲注入新生命,走出有別傳統的佛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