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國小試辦「讀報教育」近兩年,調查發現,近八成學生認為,讀報可以提高閱讀興趣,七成以上的學生認為,讀報提升了寫作能力。
筆者對此新聞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學生提高了閱讀興趣,尤其近年紙張來源短少、網路媒體興起,報紙讀者大量流失,若學生能養成閱讀習慣,除有助報紙生存,也能避免網路、電視膚淺閱讀的缺點,畢竟報紙的深入報導,才能有助思考。
筆者在中小學階段,老師常要求閱讀報紙社論,既學習評論文的寫作,也學習如何思考,這種學習方式是電子媒體無法提供的功能。
憂的是,所謂「提升寫作能力」,恐怕未必。以社論而言,部分報紙有特定立場,思考偏頗、立論邏輯欠通,學校及家長若有不察,學生反而習得不當的思考,吸收不當的言論。
當然,多元社會可有不同立場的言論並存,如果教師及家長能輔導,教學生分辨,當然是很好,但若教師及家長未能確實做到,仍然堪憂。
此外,部分煽色腥媒體每天灑狗血、登載未經查證的不實消息,這樣的報導不但多讀無益,甚且戕害學生心靈。
前述「讀報教育」調查,學生閱讀的報紙來源,以在學校占絕大比例,其次才是家裡、公共圖書館等,學生常看的報紙以《國語日報》為主。但據筆者了解,《國語日報》每班只有一份,未必學生都能輪到看,反而有些報紙大量贈送,偏激言論可能荼毒學生。
《國語日報》以小學生為對象,升國中後就不會再閱讀,而煽色腥報紙因為有大量影劇、社會新聞,國、高中生常會買了帶到學校,同學間傳閱,逐漸腐蝕心靈,實在不能不慎。
媒體是社會公器,具有教化功能,但若媒體反而成為公害,實在該汗顏。
陳實和(台中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