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長江宜樺為了提振疲軟的生育率,陸續提出許多獎勵政策,如育嬰假、百萬徵生育口號、「青年安心成家專案」等,不但被抨擊政策不符實際,而且分析政策,不難發現,目標多為白領族群。
人口學家研究發現,造成經濟發達國家生育率低落的主因,是白領中產階級因生涯規畫、消費欲望提高、景氣惡化、收入不如預期等,而不願生育,上層階級由於收入與人手充足,生育從來不是問題,就像馬總統對連勝武說要生三胎,他欣然允諾,與其不需要擔心經濟不無關係。
另外,中下階級特別是高風險、弱勢家庭的生育率也很高,除了純本土家庭,目前台灣的外籍配偶約有三十五至四十萬人,提供約百分之十二點五的生育率,這些外籍配偶的台灣丈夫,經濟情況或社會地位普遍較低。
然而,政府卻未照顧實際默默提振台灣生育率的階層,特別是外籍配偶,不但限制重重,甚至連工作權都規定嚴苛,實在令人不解。
我認為,江部長並不清楚生育率低落的原因,及要振興生育率的關鍵手段,不斷砸大錢在缺乏生育意願的白領中產階級身上,卻對那些有意願生育,甚至已生育但卻養不起的家庭,興趣缺缺。
如果說,能提供台灣生育人口的主要族群是兩極的上層與中下階級,而政府不願以社福幫助中下階級,那麼社會M型化將會愈趨嚴重,因為許多孩子一出生就淪為失敗組,日前媒體報導,弱勢家庭孩子平均身高、體重都比一般家庭低,而且許多人連天天吃早餐都奢侈,晚餐也只能吃學校剩下的營養午餐。
建議江部長,要提振生育率就應務實,必須涵蓋社會各個階層,否則任何提振生育率政策,都是徒勞。
真正局限白領中產階級不願生育的不是經濟情況,而是心態,這個階層渴望過更好日子,但收入卻追不上欲望,很難容納有個嗷嗷待哺的孩子,別說生孩子,台灣人現在甚至連結婚都不願意,覺得自己沒錢結婚。
而如果政府不面對社會實況設計制度,即使用一千萬元徵求提振生育率口號,或加碼現行的生育福利津貼,恐怕都沒用。
ROY(台北市/社會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