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慎終追遠,原本是提醒人們不要忘本,後代子孫善盡做人本分,虔誠念佛回向,祝福祖先早日回歸彌陀淨土,才是對祖先最好的報答,為什麼演變至今,中國人卻是將祖先局限在一個小小的神主牌位裡?
福報禪師答:佛教重視「心」,也宣揚「緣起性空」的教義,但要真正了解,必須經過一定時間的體證與修為。於是一般粗淺認識佛教的人,便會以「心」存善意就好,不用信佛,或「既然一切皆空,那也不要太著相」來反駁學佛。
為解決這些懷疑與問難,佛教於是有了種種方便法門與設施,但人們又常把這些法門和設施,以自己的立場做扭曲的解釋。例如早期有人到佛光山,看見大佛城四處林立的佛陀聖像,便批評大佛城不過只是一堆水泥而已,星雲大師聽此一說,回道:「我在這裡幾十年,天天看到的都是佛,沒有看見水泥。」
供奉祖先牌位的起源已不可考,但此文化已深植人們心中,過去外來宗教曾鼓勵劈牌位破迷信,現在多數不會採取這種激烈的手法傳教,可見雖是一方小小牌位,但地位卻是不可輕易動搖。因小小牌位,關乎一個家族的傳承,它對於陽世子孫的意義,在於睹物思人、追思先人生前德行,表面是孝道的表現方法之一,其實更大的功能在於它潛移默化的功能,讓祖先的德行能流芳後世。在約定俗成的風俗而且一時間無法改變之下,我們應從這層意義上看待祖先牌位。
早晚三炷香,等於晨昏定省,也是一種安定的力量,不過漸漸也有人了解到,真正的「大孝」,是讓過往親人能確實的解脫自在,除肉體的解脫,更要心靈的解脫,而不是生生世世執著於陽世子孫,因此將祖先牌位供奉在寺院庵堂日日聽經聞法,所謂「朝朝共佛起,夜夜抱佛眠」。您的觀念誠然正確,但萬般念頭須從自己觀照起,否則別人拜的是祖先,您拜的可能只是一只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