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衛生署長楊志良請辭後,昨天以書面聲明指責「頻繁選舉、禍國殃民-全民公投,每隔一年,至多得辦一次選舉」,痛斥國家政策被選舉綁架。
楊志良一語中的,的確台灣因選舉太多,造成楊志良所言「為求勝選,即使對多數人有利的政策,恐少數人受影響,因而卻步」,不過我認為不止如此,為了討好多數人,即便財政拮据也要舉債,更因為求短期效益,而缺乏長遠政策規畫。
就舉最近的例子,因國際婦女節一百周年擴大慶祝,輿論紛紛討論台灣的兩性平等、婦權及生育率不斷滑落等問題,政府也表示,要透過完整的配套措施,提升生育率。
然而,政府提出的獎勵生育政策再多,恐怕都無法大幅提高生育率,至少不可能將目前的一點一人,提高到人口淨平衡所需的二點三人。
生育率低原因很多,如景氣惡化養不起,環境惡化不孕比例增加,兩性關係失衡愈來愈難婚配成功,頂客族日多及墮胎容易等,造成人們不結婚或結了婚不生孩子,而這些原因都不是靠生育津貼、育嬰假、安胎假等獎勵政策,就能改善。
雖然,也有部分輿論認為,生育率下降並非壞事,如因人口減少,環境汙染會跟著減少,有利節能減碳,只要政府防患未然,預先規畫好人口減少所需的利基產業,及維持社會經濟基礎運作所需的方法(如老人增加,可能需要大量的外籍看護),將國家朝人口縮小規模方向引導,人口減少並不是大問題。
以日本為例,有學者發現要維持生育率平衡,是不可能的任務,著手設計人口減少時代所需的社會、經濟模型,尋找合適的替代產業、消費結構,出生率比日本低的台灣,必須有此認知並投入規畫。

遺憾的是,以目前政治結構、選舉頻繁來看,台灣的政治人物不太可能投入這項經貿規畫,因為,目前主要投票人口為四十歲以上的中壯年,不論那個政黨執政,為了爭取選票,也多將稅收用在這些人身上,例如老人年金、國民年金、勞保健保、軍公教優渥所得與退休津貼,甚至不惜大幅舉債。
也就是說,真正影響台灣未來發展的,並非少子化與老人增加,這兩個問題只要靠開放移民、移工就能解決,真正的問題是為政者不斷寅吃卯糧,花掉年輕人的收入以供養中壯人口,也就是由較少、較窮的年輕人,賺錢照顧財富與人數都比較多的老年人,長此以往將造成世代對立,及年輕與年老世代所得、財富M型化,甚至還繼續由老人主政,掌握國家資源,剝削年輕世代,讓年輕世代的未來沒有希望。
這才是台灣必須面對的問題,朝野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若再為私利不思變革,台灣將陷入惡性循環,沒有願景可言。
仁虔(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