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出生率 全球最低 催生台灣之子 政府利誘

高堂堯 |2010.03.07
1306觀看次
字級

【記者高堂堯專題報導】新的一年到來,人人祈求好運勢,但對台灣社會來說,更必須祈求好「孕勢」;地狹人稠的台灣,去年卻創下了個世界第一:出生登記人口僅有十九萬人,出生率為千分之八點二九,平均一名育齡婦女一輩子只生一胎,遠不及美國兩胎、歐盟一點六胎,也遜於日本和香港的一點四、一點三胎。

估算,若台灣生育率持續下滑,有可能在十年內,甚至在二○一六年就會出現人口負成長,而人口結構不斷老化,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力也無法提升;為避免未來的人口危機,政府頻頻出招、推出各項生育兒補助措施。

不孕夫妻求子 政府願拉一把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日前應內政部的建議提出報告,討論將「人工生殖」納入補助範圍之內的可能性,若真能實現,將是歷年來人口和生育政策的一項創舉;然而,藉補助鼓勵生育的措施是否真能拉抬生育率,是否切合環境現勢和基層人民感受,尚待進一步討論。

國民健康局副局長吳秀英表示,補助人工生殖的想法,源於內政部人口政策委員會孫得雄的提案,國健局於是將國際資料和作法提供給內政部,讓委員會做為研究整體獎勵生育措施時的參考。

根據國健局的報告內容,日、韓和新加坡等國家,都有針對不孕但一心求子的夫妻補助人工生殖費用:以韓國為例,補助對象為四十五歲以下的中低收入者,每次補助約新台幣五萬元,最多可申請兩次,新加坡則限四十歲以下的無子女者,每次約六萬七千元,最多三次;補助實施後,不孕夫妻接受治療比率提高,也確有增加一些出生人數。

增列給付項目 健保態度保守

吳秀英表示,孫得雄委員原提案將人工生殖費用納為健保給付項目,但目前《健保法》明定不納入人工生殖,因此以補助為重點進行資訊蒐集,特別是國外的實施經驗和經費計算方式;但因牽涉補助對象的界定、部會業務整和以及龐大經費來源等問題,是否成案還是未定數,有待人口委員會的進一步研商。

台大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組長王雲東則指出,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婦女無論教育程度和經濟自主性都提高不少,「但相對的,婚姻和生育也有高齡化趨勢,錯過最適合生產的時期,不孕的風險自然大增。」因人工生殖法多採試管嬰兒方式,費用最高超過二十萬元,若不孕夫婦能獲得補助,的確能提升生產意願。

《健保法》對於產檢、生產住院等費用有給付,但卻將人工生育排除在外,也引發人口委員會和國健局的討論;王雲東表示,健保目前尚有虧損和調漲的問題待解決,對於納入新項目的態度自然趨於保守,但當局在政策上應該更加積極。

王雲東認為,若將人工生殖納入健保項目,在「不孕」的界定、給付金額、時間長度,以及對象,都應該經過縝密的精算,才能讓健保資源真正成為拉抬生育率的助力,而不是另一個保費黑洞和錯置浪費的財務缺口。

生產補助政策 存有些許盲點

王雲東說,經建會過去還有以生育抵免綜合所得稅做為誘因、刺激生育率的想法,因為牽涉國家稅收減少等問題,目前也僅止於研究階段,不過著眼於未來人口老化、萎縮的劣勢,任何有幫助的方式都值得思考。

事實上,政府過去已經陸續推出「育兒津貼」、「托育補助」、「育嬰留職津貼」,以及「社區保母系統」等等鼓勵生育的政策,但顯然效果不彰;國健局也表示,生育率低落是複雜的社會、家庭和個人因素相互影響造成,並非靠政府單方面補助就能迅速克服。但政府目前的生育補助政策,的確有些許盲點存在。

改善養育環境 提振生育信心

Babyhome網站去年曾針對「為什麼不想生小孩?」的問題進行民意調查,結果有近八成民眾都選擇「經濟因素」;一般夫妻不見得都「不想生」小孩,但經濟不景氣、物價漲聲不斷,平均所得又未見提升,孩子在嬰幼階段、甚至進入學齡的花費照護問題,都成為「不能生」的考量。

王雲東以目前國內嬰幼托育機構為例指出,百分之三十是公家設立、百分之七十則是民間經營,但水準參差、良莠不齊;經合格認證的保母也不多,不但造成許多社會問題,民眾生育的信心和政府補助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由此可見,政府的生育補貼措施已流於目的導向,一味想拉抬生育率,對一般民眾對生育普遍感到恐慌和憂慮的心理因素,亦即如何養育孩子,卻沒有妥善的整體規畫和制度。

內政部的《台灣人口政策白皮書》中曾提及,希望在二○一五年將全國婦女平均生育數拉抬到一點六位;但以目前的情形看來,這將是個艱鉅的任務,是否能夠實現,還有待當局拿出魄力、苦民所苦,才能讓民眾能在平安健全的環境中,放心哺育下一代「台灣之子」。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