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白珊再苦都要付出。記者李祖翔攝
打人是不對的,毆打父母和師長更是罪大惡極,但如果他們是無心的呢?被打的人只有忍氣吞聲、默默包容。台北市自閉兒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柯白珊就因為照顧成人自閉症者,在他們不會表達意思時,無意中被扭瘀了手掌、打腫了臉頰,左臉頰至今近兩年依舊是腫的;教兒好辛酸,柯白珊卻繼續留在崗位上付出。
柯白珊的孩子也是自閉兒,不過,在她營造無壓力的教育環境與得到自閉症家長協會爭取的資源後,兒子擁有大學學歷,而且有了人生目標與規畫,柯白珊說:「對自閉兒最好的環境是,尊重而不給特權,家長也必須承認孩子有自閉,接受治療與特教,朝孩子感興趣的事物發展,並放棄為他們設定目標,以免徒增壓力。」
這麼多年來,從初為人母,受盡周遭的指責,認為教不好孩子,到進入協會作義工、擔任理事長參與事務,創辦基金會,及受邀出任執行長等,柯白珊說:「彷彿只記得開心的事,痛苦都淡忘了。」一路順利地將自閉兒推向能受法律保障及提醒家長學會自助,柯白珊感恩地說:「做對事情,老天爺就會一直幫下去。」
而長期與自閉兒互動的小貝殼工作坊主任范廣慧,對自閉兒也有一番領會:「開朗的,絕對不是自閉兒。」自閉兒不會顯露活潑的氣息,他們習慣把自己鎖進內心世界;范廣慧感慨,純自閉兒反而好,至少只在人際溝通有障礙,不懂以同理心為他人著想而已,「他們是名副其實的自私者,可是你沒有辦法因此厭惡他們。」
面對這麼多不同障別的自閉兒,范廣慧感觸良多,她認為,對待小朋友,不要在對方情緒最激動時出言教訓,加深刺激,恰當的作法是先安撫,等情緒鬆懈後,人理智了,才可以教導,而且更不能責打,「我們都深刻體會這個道理,因為自閉兒的耿直、沒心機,讓我們知道一旦教導方式錯誤,就會引來他們的拳腳相向。」她無奈地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