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政黨行政、立法兩部門日前在立法院聯手送給全國私立高中職學生一個大禮,從今年九月入學的新生開始,教育部給予高額補助,拉平私立高中職與公立高中職的學費差距,三年後,受惠學生將達三十萬人。
國內各級公私學校有兩個共同現象:一是私校的學費高於公立學校,二是私校學生多來自社經地位相對較低的家庭。因此,有上百萬的家長往往被龐大的學費壓得喘不過氣來,但他們的子女在師資、設備相對不如公立學校的就學環境下,卻得不到與高學費成比例的優質教育。
目前,公立高中一學期學費六千多元,私立高中約二萬三千元;公立高職一學期五千四百多元,私立高職二萬二千多元。公私立高中職的學費比高達一比四。
從今年九月開始,教育部以八億七千萬的經費,提高私立高中職(後又納入私立五專)學生的學費補助,補助金額視家庭年收入不同,由七千元到一萬二千元。如此一來,公私立高中職的學費比可以拉平。對有孩子就讀私立高中職的家庭來說,實在是一大喜訊。
這項學費補助政策,照理說應該得到各方的掌聲,但全國家長聯盟和部分立委仍有不同意見。理由是,為什麼只從今年九月入學的新生開始補助,而不能一步到位,連高二、高三同時納入補助對象?
立委和家長的邏輯很簡單:如果只補助高一新生,就會形成「一校兩制」,在同樣的學校上學、同樣的師資和設備,學費高低卻不同,會招來不公平的質疑,甚至有家長抱怨,「早知如此,不如晚一年生孩子」!
教育部的解釋是,只補助高一新生,都要靠行政院以臨時預備金支應,在教育預算有限之下,不得已只能由高一新生這一屆開始,其它二十多萬高二、高三學生無法享受到政府的照顧。
政府財政困難是事實,但經過計算,如果一步到位補助所有私立高中職學生學費,也只要五十億元。對上兆的中央總預算而言,實在不是大數目,每年各種行政資源的浪費與不當消化預算,就可能花掉不只十倍的錢。而且,教育部有錢以一百二十億替學校蓋游泳池,和補助私立高中職學費比較之下,何者優先有討論的空間。
我們也要提醒教育部,就在一年前,前教育部長鄭瑞城還擔心教育預算「會不會多得花不完」。這句無意中的真心話透露的是,教育預算分配要更注意平衡與優先順序。
馬英九總統的政見之一是,教育經費以每年百分之零點二GDP比率增加,也就是一年增加二百四十億,若能照此承諾成長,五十億根本不是問題;但目前教育預算成長根本沒有達到這個目標。教育部與其東挪西湊,對學生補助還遭批評,不如積極向政府爭取提高教育經費成長比率,好好的照顧私立高中職學生,甚至能讓面臨明年就要叫停的國中免費營養午餐繼續執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