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高雄訊】「我們這行的,每人都把垃圾當黃金」。高雄市黃金飾品加工場業者林錳樺說,因為飾金加工場內的地面,細微金屑常掉滿地,所以打掃出的垃圾中,真的有黃金。
林錳樺說,他偶爾跟朋友開玩笑,他家裡的垃圾像黃金,朋友聽後都說他「愛吹牛」。但這是真的,他曾收集一年的垃圾,裝滿一只高約三公分、口徑十五公分的垃圾桶,桶內頭髮、紙屑什麼都有,結果那一桶賣了近十萬元,因為裡面滲雜著很多的細微的黃金屑。
他表示,黃金加工成飾金過程中,常有細微的金屑掉落或金箔飛落,因此,不論是幾天打掃一次,掃出來的垃圾,絕不會拿去丟掉,而且不論垃圾中夾雜著頭髮、紙屑等雜物,都不必過濾,「全部收起來,就會有人來收購」。
就因為「滿地有黃金」,因此加工場內地面都由老闆或師傅親自打掃,很多老闆也都樂得自己兼任「掃地工人」。
林錳樺表示,這類「垃圾買賣」,不秤斤論兩計價,而是「概括收購」,買賣雙方都憑自己的經驗判斷垃圾桶內的黃金數量,專業的收購者將桶內的垃圾倒在報紙上,先加以均勻攪拌,然後拿出一個碗裝水,隨手抓一把垃圾放入水中,定睛細看沉澱在碗底的黃金色澤及密度後,雙方就開始議價。
通常賣方都是憑經驗判斷這一年中加工過程耗損的數量而估計垃圾中的金量,但也會預留給專業收購者合理的利潤空間,因此,交易過程不會太過於計較,「只要對方出價合理就成交」。
他表示,做這類「垃圾買賣」,賣方如果經驗不足,就可能「高價垃圾低價賣出」;同樣的,買方也會有風險,就是賣方在金屑中滲雜青銅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