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兩個周末假日,台灣有上萬個小朋友上場參加「聯考」,目的是為了測驗那些小朋友是「資優生」。不過,有許多人質疑,透過單一紙筆考試,或大型聯招的方式,所測驗出來成績優秀的學生,是否能稱之為「資優生」?
根據「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第二條規定,學生鑑定應採多元評量,綜合研判。第十四條、第十五條更規定「除智力、綜合性向測驗、某領域學術性向或成就測驗外,並應經專家學者、指導老師或家長觀察推薦,並檢附學習特質與表現等具體資料。」
由上述規定可知,資優生鑑定,是經由多種方式進行綜合評量,而非僅透過紙筆統一考試,就決定那些學生是「資優生」。事實上,考試考得好的學生不一定就是「資優生」,只能稱為成續優秀的學生。
根據教育單位研究,資優生 「產生率」平均只有百分之三,絕大多數的小孩資質差異並不大,只是在讀書這件事上,會有成績優劣的區別。因此,考試方式只能篩選出成績較優秀、較會讀書的孩子。如今,教育局主管及縣市長竟將考試成績作為資優班編班依據,不免遭到質疑與教改單位的反彈。
「一視同仁的教育機會」、「不施行男女分班或能力分班」、「對有特殊需求的學童提供個別輔導」,這應是教育的目標。因此,對「資優生」提供個別的輔導是有其必要性,不過「資優生」如何鑑定?如何在兼顧「一視同仁」的教育機會下,進行「資優生」的培養?這才是值得重視的教育問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