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也叫做紙鳶、紙鷂。
據《春明采風誌》裡載:「風箏,即紙鷂,常行沙燕,一尺以至丈二,折竹結架,作燕飛式,紙糊色,中安線三根,大者背風琴或太平鑼鼓,以索繞綴,順風放起,晝繫紙條,夜繫紅燈。兒童仰首追逐,以減內之積熱,蓋有所取也。」
又《詢芻錄》載:「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
根據上述,風箏之得名,是因為上面裝有樂器,使風入器中,能發出樂聲來的原故。這種風箏,台灣五○年代的孩子有些也放過:上面繫一個手指般大的竹筒,竹筒中放一片竹葉,在風吹拂之下,能發出「嗚嗚」之聲。唯今日風箏「背風琴,或太平鑼鼓……夜繫紅燈」的裝置,已杳不可見。
紙鳶在南朝梁武帝時,還曾作為軍事通訊工具──「告急文書」之用。據說侯景的叛軍,把梁武帝圍在台城,城裡的守軍無法突破重圍向外求援。正在緊急關頭,一名叫羊東兒的獻一計,利用一條長線繫一紙鳶,紙鳶上藏一道告急的敕文,放到外面去。
此計當即被採納。於是當西北風起的時候,簡文(武帝之子)把紙鳶放出了。
其實紙鳶當作軍事用途,早在漢高祖時,韓信與陳希合謀反漢,想挖地道至未央宮,便曾利用風箏來測量過距離。
其實放風箏也是一種很好的健身運動;如前《春明采風誌》曾說過:「兒童仰首追逐,以減內之積熱。」就算沒「內之積熱」的人,「仰首追逐」,就是健身運動。
除了上述兩種作用之外,它還是藝術上一種「穿插」的工具。在戲劇中,就曾有風箏斷了繩,跌在男方住處,女方去拾取,因而結識,訂了白首之盟。一雙男女在互不相識之下,既無父母之命,又無媒妁之言,利用放風箏把他們結合,真不得不佩服劇作家心思之細巧。
而風箏的發明人是誰?如果從《韓非子》的「墨子為木鳶,三日成飛,一日而敗。」《列子》的「公輸子作木鳥,翱翔三日不下。」《鴻書》的「公輸般為木鳶,以窺宋城。」看來,風箏並沒有正式發明人,它之所以產生,是墨子和公輸般的「木鳶」蛻變而成的,至於墨子和公輸般木鳶之後,誰是第一個製紙鳶的人,則有待歷史學家的考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