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善的循環?」
「這種循環的力量,可以讓一個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人,從原本看似疏遠、絕望、陷入離心力的生命;心念一轉後,卻轉變成充滿關心、互動、奉獻的向心力生命。」
「怎麼會這麼神奇呢?」小瑛自言自語。
「因為妳用心的陪伴與照護,讓她的心靈有所感觸後,才能把愛與付出, 變成雙向流通。」
「喔?」
「面對生命的盡頭,不同的人,雖然會有不同的想法跟做法,但畢竟最後還是『慈悲』的力量最大,能改變一切。」
「生命盡頭的慈悲?」
「一般人以為,當生命就要結束時,什麼都不用再在乎了,但是其實這是大錯特錯。」
「有些人以為,反正生命即將幻滅,不需要再珍惜或有所作為了;因為再怎麼努力,自己都無法享受成果了,不是嗎
?」
「但卻忘了其實有很多的作為,不但在當下就可以得到回饋,還會讓剩下來的路,走得更喜悅。」
「?」
「例如阿橘姊主動提出,願意成為學生實際攝影教材的當下,她內心早已經得到對於自己的成就,以及內心的平安了。因為,這是她對於學生,發自內心的慈悲。」
「原來如此。」
「因為有形的生命,除了可用遠離生命圓心的方式(離心力)結束之外,也可以用接近生命圓心(向心力)的方式結束。」
「好難懂喔。」小瑛摸摸頭。
「簡單來說,阿橘姊把發自內在,對於生命的體悟,化成主動靠近、關心她的人,一種愈來愈緊密『向心力』的動量。」
「整個照護過程中,我們有幸陪伴、參與並目睹進而感動,且這還是我們的工作耶!親愛的小瑛,我們是不是很幸福啊?」
「像造就一種另類的新生命,我們真的好幸福。」小瑛臉上洋溢著滿足又感恩的笑容。(完)
(作者為中山醫院緩和病房主任 周希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