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自行車熱潮退燒,從去年下半年起,各廠牌業績直直落,經銷商降價求本、送禮券,業績仍然狂掉四、五成,不少在風潮中開張的自行車店,因不堪虧損紛紛歇業。
這波自行車退燒,業者認為是重蹈民國八十七年間的「蛋塔效應」,當時引進葡式蛋塔,爆發瘋狂搶購,專賣店一家接一家開,但市場過度飽和,消費者失去新鮮感,買氣半年內消退,不少投資者虧損倒閉。
「蛋塔效應」、「自行車效應」有個共通點。
蛋塔由於不是主食,沒有人天天吃,就沒有「必需性」,銷售不可能長久不輟。
同理,自行車到目前為止仍非「通勤工具」而只是「休閒工具」,沒有沒關係。
自行車始終無法成為「通勤工具」的原因雖有很多,但主要是都市裡「馬路如虎口」,騎自行車通勤不但危險,而且一路吸進汽機車排放的廢氣,有害健康,台北、台中、高雄以外的二線都市,也會面對一樣的問題,不適宜騎自行車通勤。
至於鄉村或南部農業縣、東部縣市,雖然沒有都市空汙的困擾,但幅員廣大,民眾大多騎機車,自行車市場甚至小於都市地區。
此外,都市人雖較有環保概念,或有心以自行車健身,但以台北縣市來說,自行車道雖長達兩百公里,但都沿新店溪、淡水河修築,不是住在附近的市民,根本無法享用,所以,「休閒工具」的作用,也沒有預期中的大。
蛋塔專賣店、自行車專賣店大量出現,業者一窩蜂,市場過度飽和,倒閉也屬自然,尤其因為不是「主食」,一旦消費者失去新鮮感,買氣自然消退,投資者當然虧損。
其實,其他行業也會發生這種情況,應以單車的「蛋塔效應」為戒,在投資前須慎思,避免虧損。
消費者也應明辨,避免一窩蜂,確定自己的需求與目的,以自行車為例,購買是為了通勤還是休閒?也得考量居住地區是否適合通勤,才不致花冤枉錢,也才能避免風險。
陳述忠(北縣蘆洲/上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