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雞足山最高點金頂寺,海拔四千尺以上,已經中午十二點了,快被曬成小魚乾的我,為了多看廟,下山時,捨棄了騎馬、索道纜車、轎子,自視腳程健快的我,到雞足山終於體會到什麼叫做舉步維艱。水盡糧絕,望過去是無垠的階梯,我,一個人和我的影子在雞足山緩慢的移動。
南少林蒙塵 軟硬體俱缺

走進石鐘寺,迎面是觀音靈感殿。石鐘寺有南少林之稱,也是雞足山最古老的叢林。寺初建於唐,明清時屢毀屢建,後一九六六年遭文革破壞,直到一九九八年才逐漸恢復少部分的建築。由於政府發展觀光,三分之二的寺地已建設為遊客中心、停車場。
石鐘寺目前僅有一座可容納不到三十人的觀音靈感殿,寺方計畫要擴建,知客師就在入口處化緣。大陸各地寺院都在修建,在寺觀煥然一新之前,應再深思,硬體的設備只需金錢,但在弘法人才的培養,也應列入政策的優先考量。
駐足留光影 永存觀音像
觀音殿供奉具有濃厚的密教觀音像,有三尊觀音穿戴得燦爛非凡,讓我不得不駐足按下相機的快門。我稱他們為七葉觀音、楊柳觀音、綠衣觀音。
如果說寫作是深刻的修行,那麼旅行是不斷的選擇。一處風景一抹光影,一面路牌指標……景像抓進快門時,怎麼忽然變的平凡?這條路那條路,離天黑還有多遠?你的雙腳還能帶你走多遠?
腳步不停歇 有求必有應
拿著地圖的我,從第一天旅行,到經過二個星期的旅途洗禮,才明白那麼一個簡單的道理。選擇是沒有好壞對錯,但人一旦選擇了,就要往前走,把每個風景當成唯一,享受每段旅途的相遇和離別。
朝拜靈感觀音後,走出殿堂,看到「有求必應」,是的,凡相信的必能實現,善念的祈求必蒙神佛感應。
綠茶如甘露 入口塞頓開
知客師招呼我喝杯熱茶,下山走了五個小時,雙腳還在發抖,坐在那張平凡無奇的板凳,比天帝的寶座更享受。雲南市井小民喝的綠茶,抓一把放進玻璃罐,就喝上一整天。此刻,我喝著青澀的綠茶,彷彿喝著天界的甘露。
旅行是最高段的魔法師,他會一天一天把人遲鈍閉塞的感官張開,你的心像蓮藕,重新注入淨水,萎軟的身心再次綻放出如花的亭亭玉立。
史載寺雖在 今日不見潭
石鐘寺,寺名石鐘:閣之左,古有澄潭,上懸崖石,叩之如鐘鳴,故以名寺;今潭、石俱廢矣。石鐘寺為雞足山最古老的叢林,有南少林之稱。
這是史書記載的石鐘寺,但今日潭已不見,空山靈石如天華雨落更無福再現。喝完茶,聞著空氣中的茶花香,在心裡祈願:願如是迦葉尊者守衣待佛出世的聖地,佛弟子能捨我其誰,共轉法輪,弘揚如來聖教。(雞足山系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