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梅詩文】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古傲狂生 |2010.02.18
8137觀看次
字級

小學課本裡就曾讀過王安石的著名小詩:「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至今仍印象深刻。

古往今來,梅花詩詞不勝枚數。據不完全統計,從先秦到清末,詠梅、蘭、竹、菊「花中四君子」的詩詞作品中,有關「梅」的就達三千五百多首,僅次於詠「竹」的四千一百多首,而高於詠「菊」三千四百首,和詠「蘭」三千首。

我國最早的梅花詩大約是《詩經》的《召南》中有首〈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另《終南》中也有「終南何有?有條有梅」之載。

嚴格說來,這還不算真正的梅花詩,梅在其中很大程度充當的是「比興」的配角。

晉時,詠讚梅花的詩賦開始出現。

陸凱賦詩云:「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這是他在早春梅開之時,自荊州摘下梅花,托郵驛贈送遠在長安的范嘩。詩意雋永,情趣盎然。

南北朝時,梅花詩文漸盛,尤以何遜〈詠雪裡梅〉、庾信〈梅花〉及蕭綱〈梅花賦〉等最為膾炙人口。

唐詩中的梅花意象漸漸走出自然局限。梅花的曲折多姿、傲雪鬥寒、幽香豔麗,激發了詩人更多的激情與靈感,由感官向心靈開拓,梅花開始被賦予品格操守的內涵。

同是吟早梅,朱慶餘說:「自古承春早,嚴冬鬥雪開」;齊巳說:「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許渾說:「素豔雪凝樹,清香風滿枝。」在主題上都比陸凱詩有所拓展。

許多著名的詩人也用細致的筆觸來描畫梅花,王維寫道:「來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杜甫詠歎:「梅蕊臘前破,梅花年後多」;李商隱則感慨:「寒梅最堪恨,長作去年花」;「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接下來的宋朝成為梅花詩的一個高峰,歐陽修、蘇軾、王安石、李清照、陸游等大家紛紛留下了眾多詠梅絕唱。

甚至有「梅妻鶴子」的林逋;有因「落梅詩案」坐廢十年、留梅詩一百三十餘首的劉克莊;還有堪稱「詠梅專業戶」的張道洽,一生寫梅詩三百多首。

在宋代還有不少含「梅」的詞牌名,譬如〈一剪梅〉、〈梅花引〉等。

姜夔還親創〈暗香〉、〈疏影〉兩個專寫梅花的詞牌。

值得注意的是,梅花還成為了詩人對抗外侮的精神象徵。

如:陸游的「恥向東君更乞憐」、「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辛棄疾的「更無花態度,全是雪精神」;謝枋得的「幾生修得到梅花。」

自宋以降,金、元、明、清各朝的梅花詩詞也均有所建樹,但卻再難現宋之輝煌。

不過,清代的龔自珍寫了篇〈病梅館記〉,另闢蹊徑,把精神束縛下的國人比喻為「病梅」,十分發人深省。

梅花,穿越了古今,是我們的精神寄託,更是我們不朽的民族象徵!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