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彰化縣訊】「課本裡說,獼猴爺爺很有愛心餵猴子,為什麼我們不可以餵?」課堂上,小朋友滿臉困惑的發問,讓彰化縣二水鄉獼猴保護區義工無言,只好告訴小朋友,教科書內容與現實脫節,不要模仿,以免愛牠適足以害牠。
「獼猴爺爺」出自翰林版小六上第六課,敘述台南縣南化鄉東和村林←修買一隻待宰猴子,醫治後野放,怕這隻斷了臂的猴子覓食不易,每天早上拿香蕉在路邊等牠來吃,沒想到來吃香蕉的猴子愈來愈多,東和村意外成為生態觀光景點。
彰化縣二水鄉鼻頭子段有約三百至五百隻台灣獼猴社群,五年前成立台灣獼猴生態教育館,由林務局委託彰化縣休閒觀光產業發展協會管理。義工反映國小課本內容是反教育,林務局已請義工蒐集資料,請教育部要求出版商修改。
義工巫仁和表示,政府和保育團體一再宣導不要餵食野生動物,很多家長和小朋友照餵不誤,讓獼猴養成坐在登山步道等用餐的習慣,或聽到人聲就從樹上爬下來索討食物。
巫仁和說,國小課本「獼猴爺爺」站在愛的立場,鼓勵親近動物出發點很好,但愛護野生動物的正確作法不該餵養,他們最近編寫教案作為國中小校外教學文宣,小朋友提出疑問,令他們無言以對。
彰化縣教育處長林田富表示,「獼猴爺爺」一課談愛護動物,立意很好,文中提到餵養獼猴屬於負面教育,縣府將建議教育部往後加強審查課文內容,避免誤導家長和小朋友,也將通知書商修改課文。
翰林出版社表示,「獼猴爺爺」一文放在「溫情處處」單元中,重點是讓學生了解行有餘力可助人,使社會處處有溫情。故事背景發生在生態保育觀念尚未成熟的七十年代。如今時空環境轉變,動物保護觀念也提升,翰林將在下個學年修改內容。